彭晓辉
【摘 要】2017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强调科学课程与其他并行开设的课程相互渗透,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这些和STEM课程理念有共同之处,把握新课标与STEM课程理念的契合点,能有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STEM;理念;新课标;教学
2017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之后简称“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与其他并行开设的学科课程相互渗透,它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數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和STEM课程理念有很多契合点,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把握好这些契合点能有效促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深入开展。
一、以问题为驱动,明确教学的目的性
STEM课程以真实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在实际中应用知识、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复合思维和创新思维。新课标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质疑是学习的起点,如果学生无疑可质,那么他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学习也会变得目的性不强。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激发起学生的疑惑,以问题为驱动力,明确教学目的。
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从而确定实验的内容;实验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猜想保留问题,明确实验的目的性;实验后,教师要进一步问题引导,拓展课外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实施探究。
例如,在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时,教师首先通过PPT出示图片,接着引导学生质疑:看了图片你有什么科学问题要问?学生问题很多,如“光是怎样产生的?光是怎样射到物体上的?为什么会有影子?”等。教师归纳问题,确定本节课实验内容“光是怎样传播的”,然后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并让小组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最后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结论。但教师并没有停于此结论,而是在拓展课外知识(日食、月食的形成等)中进一步质疑:如何让室内照不到阳光的植物照到阳光,如何通过科学小制作避免教学楼道转弯角学生碰撞等问题。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提问代替学生的质疑;不能为了做实验而提问,否则就失去了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例如,在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中,学生把胡萝卜放入水中,发现它是沉入水中的,而书本上却是说胡萝卜在水中是浮的,于是学生向教师提出该问题。如果教师不理会该问题,而是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就不会有课后师生进一步的实验探究,也就不会得出另一个科学实验结论:胡萝卜在水中的沉浮与它含水分的多少有关,新鲜的胡萝卜里面含有大量的水分,大于水的密度,所以沉于水中;教材中说的胡萝卜浮于水,可能是已放置一段时间的胡萝卜,水分已经蒸发了一部分,它的密度比水小,因此会浮在水面。
因此,有了问题,大胆假设,实验验证假设,才是我们做实验的真正目的。
二、以融合为视角,渗透多学科知识
STEM课程作为跨学科课程,其知识以整合的形式出现。教师要围绕某个涉及不同领域的大观念,将不同学科知识按照一定的课程逻辑进行整合,从而将分散的学科知识结构化。这种课程融合的视角,同样适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新课标也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实验课教学时也要注重与并行开设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
例如,学生做种子发芽实验,教师应在实验前指导学生先了解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数学长度、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比例、对照表格的设定等;语文的观察日记和报告的写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表达。
再如,“做框架”教学,该模块围绕如何使结构更加稳固开展设计与技术的教学活动。这是一个科学和技术交织在一起的案例,结构的稳固性中既有科学原理,又蕴含着工程设计和操作技术。教师应先让学生探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尝试加固正方体和立方体,了解结构的对称性和稳定性,理解三角形是一种稳定的结构,理解结构的稳固性与结构的形状、所用材料的材质、连接的方式等有关知识。再通过设计和制作搭建建筑,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探索建筑物的稳固性。
可见,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必须具备融合的视角,将各学科知识交织、融合在一起,才能织出绚丽的画卷。
三、以趣味为特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天生有较强的主动性,他们的活动受兴趣的影响很大,必须以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才能开展有效的活动。”趣味性是STEM教育的核心特征。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安排与教学要考虑到儿童、知识、社会三方面的共同需求,将科学知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融入儿童感兴趣的科学主体中,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适当增加实验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像火车那样驱动的小车”时,教师没有局限于室场的实验教学,而是在讲完理论知识和实验室实验后,又把实验室拓展到了操场,进行通过气压形成水动力推动“火箭”升空的实验,这大大增加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本节实验教学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在教学“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时,教师选择“吃糖游戏”,让学生通过吃糖来认识物体溶解的快慢和种种因素的关系,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
当然,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可以贯穿在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如导入环节的各种激趣形式;实验内容的游戏化、情境化;实验过程的角色化、竞赛闯关化;实验后的生活化等。
四、以实践为手段,促进教学纵深发展
STEM课程的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注重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和综合实践学科一样,都是实践性课程。它注重从学生身边耳闻目睹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简单的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于解决。可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能进一步推进教学的深入开展。
例如,在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实验研究了各种材料的导热性能后,教师应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去实践,如设计一个保暖杯,给家里的一些用具戴上“防护套”等,让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其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又如在上一年级教学“给动物建一个‘家”时,教师并未担心一年级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而是大胆地让孩子去实践,在完成设计后,教师接着要孩子们通过实验器材,动手给蜗牛宝宝搭建一个“家”,并给出了评价标准——谁家的蜗牛最先探出头开始活动,就评为“最温暖的家”。我们且不评论此评价标准是否十分合理,单看学生动手给蜗牛建“家”的过程就能使学生不但在学识上收获很多,而且情怀培养上也受益匪浅。
此外,我们平时开展的“科学小星星”活动,也是课内知识在课外实践的好例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动手实践中,教学内容能够得到纵深发展,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当然,STEM课程理念与新课标理念还有很多的契合点,只要我们深入挖掘并好好运用,就一定能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版
(本文是“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深入推进STEM课程实施”专项研究课题——《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STEM课程理念与方法的策略研究》(编号:GZJY2017-13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