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让你的课堂有无法预约的精彩

2019-04-09 03:25崔碧云
文理导航 2019年4期
关键词:整合文学历史

崔碧云

【摘 要】《历史与社会》课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文史不分家,在教学上将语文学科的相关素材融入课堂,会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从而会有效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整合;历史;文学

新课改下的《历史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盘美味的杂烩。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政史不分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一定以学科分类,因为知识之间有隐性联系,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历史与社会》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若要突出《历史与社会》课的这种“大文科”优势,就需要历史老师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充分发挥《历史与社会》课的整合功能。使课堂教学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从而有效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下面,谈一谈语文素材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有效应用。

一、“源”——文学与史学的关系

最初,文学与历史是“纠缠”在一起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希腊波斯战争史》,还是中国的《左传》《史记》之类,都同时肩负了文学和历史的双重重任:在纵向上它是历史,在横向上它又是文学。但是后来,人类对学科编排得越来越精细,就这样,在以后的岁月中,文学与历史就渐渐分离了。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历史之树更为精悍,除却了可疑的枝条和花朵,二是文学也获得了独立的品格,可以在想象的空间里恣意驰骋。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历史和文学的功能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从而避免了某种程度的混乱。现在我们一般不从文学中了解历史了,同样,我们也不从历史学著作中品味文学的情感意味。但在课堂上,因为这种关系,我们恰好可以引用语文学科的素材,给历史社会课带来精彩!

二、语文素材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有效应用

1.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成语典故

如:“围魏救赵”与战国七雄,“焚书坑儒”与秦始皇,“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与楚汉战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赤壁之战,“罄竹难书”与武则天……在初中年级,可用成语入课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和历史的兴趣。学生能够从语文中知道成语的意义,从史学中了解它的出处,会使印象更为深刻。

2.古曲诗词

《盛世文化》一课谈及史学文学宗教艺术,而语文课文《孙膑传》《陈涉世家》都选自《史记》,通过读《孙膑传》《陈涉世家》,学生能彻底理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人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其中《三吏》《三别》等名篇都是“安史之乱”前后历史的真实写照。《石壕吏》正好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内容,讲《盛世文化》时,学生已能朗朗背诵。李白及其他唐人的诗,在语文书中比比皆是。学生对这些诗词滚瓜烂熟,对诗人及诗人风格都十分了解,教师不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来个“赛诗会”,会很精彩。语文课后附录里更见颜真卿、王羲之的书法欣赏。所以,上此课时,学生很活跃,因为已熟知内容,学生很愿意发言。大部分老师都安排了让他们自己研读、寻找资料、小组合作、展开竞赛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也知道学科知识必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这样才有利于理解和掌握。

很多诗人都有以史喻今、感史伤怀的诗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宋金战争时陆放翁的心愿;“冲冠一怒为红颜”是诗人分析吴三桂降清的原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对陈后主辛辣的讽刺;“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誓不降元的气节……

3.文学名篇

可运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语文课本上的文学名篇,充实历史教学。如:引用初中语文教材中法国作家都德《最后的一课》来讲普法战争。初一时读过法国作家雨果的《给英法远征军巴特尔上尉的一封信》,信里说:“圆明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闯进圆明园洗劫的英法联军乃是强盗。”一个外国作家尚且如此控诉,足见敌人的可恨,可以唤醒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另外一篇是端木蕻良的《土地》,作者表达了对东北失土的挚爱,那深沉的呼唤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悲愤激昂的录音里倾听祖国的大好河山惨遭铁蹄践踏,倾听人们怒火中烧的呐喊。这时教师可提问学生:“这篇课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日本为什么侵略我国?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以此引入教学,学生的学习情绪会高涨。

4.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讲《大禹治水》引入禅让制;谈《愚公移山》连结“资源问题”;引《西游记》导入玄奘天竺取经。在讲《经济全球化》时,我编了个《西游后记》。我说:“今天给同学们讲个故事,题目叫《西游后记》,2008年,唐僧再次去西天取经,乘坐波音747,所以九九八十一难是不可能了,唯一可能的空难也没发生,他平安返回中国。他感叹说,原来印度这么近!为了奖励唐僧,公司给他发奖金了。于是他决定把白龙马换成宝马。他上网查阅了一下车市。”然后演示4幅汽车的图片。学生听时都笑了。编撰这样一个故事,能让学生感悟交通工具的进步缩短了空间距离,网络提供了更便捷的交往方式,经济全球化是必然的。

5.民间故事

《孟姜女》的故事可体现秦的暴政,我用幽默活跃课堂气氛:“当代城市改造的过程中,各地出现许多钉子户,你说选古代的哪位名人来处理比较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动脑筋,列举一二。我提议:“我看选孟姜女当拆迁办主任最合适,最牛的房子被她一哭准倒。”学生哄笑,我紧接着追问:“长城真该倒吗?”引出秦时长城作用的探讨,史事要放在历史中去探讨。

6.俗语、歇后语也记载了历史

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三国历史;“露马脚”和朱元璋建立明朝有关。九年级社会《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一课,可以这样导入:“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宁海依山傍海,看看我们百姓是如何因地制宜的?你知道我们宁海的优势产品有哪些?”或者说:“有人讲,发展宁海的经济要念好宁海的《山海经》,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俗语耳熟能详,又联系乡土,可感可见可闻,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又能对家乡发展提点策略,自然兴趣高涨。

三、应该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语文联系紧密,但若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整合,把握不好“度”,则很容易走向极端。因此,应该处理好两对关系:

1.专业与综合的关系

目前,教师已具备了综合课程意识,确立了大文科的概念,并在努力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历史与社会课程虽然是姓“综”,但绝对不是姓“杂”与“乱”,我们不能把历史与社会课上成随意拼盘课,历史与社会课的综合性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而是有它自身学科的特点。这是一门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所以,无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何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都要始终牢记这一宗旨。综合是專业知识的自然渗透,不是生硬的拼盘;专业是综合的基础,是知识整合和融会的前提。所以,语文中的内容只能是点缀、引领、修饰,不能大做文章,把历史课上成语文课。

2.辨析史学与文学的不同

如果把历史作为“势”来把握,那么我们可以说它着眼于宏观。这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文学只是一朵或几朵浪花,它是微观的、纤细的……但是,恰恰是文学,使我们看到了人的情感和心灵,看到他们在历史事件中的状态,看到他们的悸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所具有的独特功能是任何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故事是可以讲的,《三国演义》式的故事,却不能作为历史来讲的,因为这是文学,不是历史。历史要求真!必须让学生明白史书中的曹操与文学中的曹操是不一样的;唐玄奘只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而已。

四、结束语

心理学告诉我们: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可采用有趣与变换的形式,防止学生觉得单调枯燥。史料是“死”的,如何把历史课上得“死去活来”,其关键在于“整合”一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整合,让你的课堂有无法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课渗透[OB/OL].http://www.online-edu.org

[2]发挥整合功能,优化历史课堂教学[OB/OL].http://www.k12zy.com

猜你喜欢
整合文学历史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新历史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文学小说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