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龄化的几点思考

2019-04-09 04:18张左己
中国社会保障 2019年11期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文/张左己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起初是理论界预警,现在则愈益成为百姓热议话题,实际上它还是本世纪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重大议题之一。

“老龄化”也是发展成就体现

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时代前行,沧桑巨变,成就巨大,也是人类历史罕见的。仅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倍增的数据事实,就从一个侧面映射了70 年来的国势兴旺、民生改善的伟大成就。

1949 年我国人口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 岁,而到2018 年,这一数值提高到77 岁。同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表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高出全球平均水平4 岁,排名各国第52 位。

没有战乱、严重饥荒、普遍瘟疫和持续灾害,是人口自然增长、寿命延长的基本前提。而在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这个“基本”是无论如何也难以企及的。曾几何时泱泱中华被西方列强看成是“睡狮”,国民被讥称为“东亚病夫”,历尽屈辱与艰辛。

放眼更长的历史时段,人口繁盛、人寿增长历来是人间盛世的重要标志。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西汉“文景之治”、大唐“贞观之治”、大清“康乾盛世”,无不是人口得以长期稳定快速增长的时期。以康、雍、乾三朝为例,100 多年里中国人口第一次突破2 亿大关,其后增加到4 亿。空前的人口规模标志着当时的中国幅员辽阔,国势强盛,文治教化,经济繁荣。虽然找不到当时人均预期寿命的记录,但从史料中也能略见端倪。如康、乾祖孙二人曾四次举行“千叟宴”,赴宴者最年长的达141 岁,故有“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的佳对传世。

由此,我们再掂量一下77 岁的分量——70 年间,新中国在总人口增长两倍的同时,平均预期寿命提高42 岁,翻了一番还多7 岁。这里包纳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物阜民丰的十足成色。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中国的“老龄化”正是社会进步的成果,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最具说服力的标志之一。

“老龄化”提出新问题

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喜中有忧的是老龄化如影随形,养老问题凸显。在近几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养老”,2017 年为6 次,2018 年为14 次,而今年有15 次,说明政府对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本世纪前50年,全世界60 岁以上人口将从6.05 亿增加到20 亿,占比将从11%增长至22%。另据预测,到2050 年,全世界80 岁以上人口将达4.34 亿,仅中国就有1.2 亿。届时年龄达百岁以上的人口将近100 万,世纪老人随处可见。

中国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按照实践出真知的规律,有人预言:全球未来能够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最先进技术、最适用政策一定会出自中国。但就目前来说,我国老龄化具有未预先老、未备先老的特点,且存在地区发展和老年人口分布不平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基础薄弱,配套性差,应对老龄化的社会措施方案远远没有跟上,在相当一段时间必然处于一个消极被动的应对过程,呈不成熟、非健康的老龄化状态。

从需求侧看:目前我国60 岁以上人口2.49 亿,其中65 岁以上人口1.67亿。有数据证明,我国人口健康寿命只有68 岁,也就是说老年人平均有8 年时间处于不健康、亚健康状态,而失能半失能老人多达4000 万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对65 岁以上老年人的医务管理率为65%,也就是说尚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处于有效的医疗管理范围之外。医疗保障、照料护理对老年人来说,比其他群体的需求更为普遍和急迫。现在着手解决医疗费用异地结算、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都是很好的开端,但仍有不少体制、机制制约要突破。《中国老龄产业发展预测研究》报告预测,我国养老产业市场在2020年将达7.7 万亿元,到2030 年有望达到22.3 万亿元,十年增长两倍。服务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养老保障服务甚至可能成为中国未来最大的产业。

但眼下的瓶颈是养老的有效供给不足,“过亿人口”还没有与“过万亿养老市场”对接。以养老院为例,过去进机构养老的都是孤寡失能、无依无靠的老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甚至被看成是子女不孝的表现;而今,能入住养老院已成为一种“奢望”——体制内机构排不上队,市场化机构住不起,高端并高收费的服务非多数人所能享受。养老市场的不成熟还表现为结构畸形和波动,就近就便、价格适中的机构明显偏少;投资方从最初纷纷涌入养老市场的疯狂阶段已开始转入冷静期,在土地供应有限、成本大、回收慢、盈利难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已抽资退出。“万亿市场”有成为“画饼”的泡沫可能。与养老密切相关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最大的短板之一是土地资源的短缺。有人建议,支持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将所属的培训中心、度假基地、招待所、疗养院等,通过PPP 模式转型为养老机构,吸收社会资本运营管理;在商业地产库存高、租售难的地方,鼓励通过PPP 模式将存量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改造成养老机构,以此盘活闲置土地及设施用于养老产业,增加养老服务供给。这样的思路是否可行,尚待实践检验。

供给侧的另一大缺口是人力资源。在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全面二孩”政策的背景下,养老与育小对家政服务均有迫切需求。目前,全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仅2800 万人,还有许多是缺乏资质的。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2017 年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情况报告》分析,按国际通行标准,我国服务4000 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至少需要1300 万护理员,但目前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总数不足50 万人,其中持证人员不足2 万人。这种供不应求的“赤字”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将愈加扩大。

与老龄化趋势加剧相关,社会生活中的年龄歧视现象也有所滋生。例如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了“35 岁危机”的“年龄焦虑”。打开任一招聘网站,至少有七八成的岗位要求应聘者在35 岁以下,35 岁似乎成了职场拐点,一过这条“红线”就是“扣分项”,往往被淘汰出局。企业过度偏执于用人性价比,安排代际配比,梯队腾位,即便是早已为管理学研究肯定的经验成熟、人脉丰富的“老江湖”也会被看成是“负资产”,难以得到高效激励。这在服务业、IT 业尤为突出,以致有人调侃道“你可能什么都没错,就是太老了”。此外,老年人在享受公共服务产品等方面也遭遇一定困境。如一些城市实行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本来是政府让老年人享受社会优待、社会福利的利民德政工程,但往往被吐槽,“早高峰应该禁用老年人公交卡”的话题隔三差五就会登上热搜。但据北京市汇集的数亿条大数据显示,推行“北京通——养老助残卡”两年多来,该市老年人普遍在上午9 点之后出行,并没有集中挤早高峰而加大年轻人通勤的压力,反而减轻了公交车空驶造成的资源浪费,弥补了公交运力结构性设计缺陷。

视觉中国

为了满足老龄化背景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有关部门采取了多项积极行动。比如,民政部要求,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备养老服务设施,老旧小区也要通过政府回购、租赁、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补足养老设施;到2020 年底,对所有纳入特困供养、建档立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给予最急需的住宅适老化改造;计划到2022 年底培养培训1 万名养老院院长、200 万养老护理员和10 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又如,今年9 月15 日,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为全国的社保参保人和参保单位提供全国性、跨地区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目前这个平台的业务以查询类为主,而且还有一些城市的社保信息没有接入,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如果能开通更多业务功能,将具有更大意义。再如,中国银保监会日前发布《关于扩大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开展范围的通知》,将“以房养老”保险由原来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这种“前半生我养房子,后半生房子养我”的模式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保障,但仍处于“小众”状态,在政策愿景和实际操作之间还有一些必须迈过去的坎。

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几点举措

现在,积极的就业政策已成为国家战略,“积极的社会保障”理念也开始提出,我认为,在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政策和公众行为模式也应当变消极为积极,让享受着全面小康社会福利的人们能够优雅地老去。用《黄帝内经》的说法就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让健康的“长命百岁”不再是神话。

联合国曾提出老年人理想状态的五项标准——独立、参与、照顾、尊严、自我实现。我们鉴此制定积极养老政策和社会行为应当是5 个“所”:老有所立——老年人自我调整心态,找到在社会生活中的恰当“位置”,正确面对退休和老去,立得住,别趴下;社会要对此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老有所为——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老当益壮,继续向社会输出价值和正能量;社会政策也应通过延迟退休、开发适宜的就业岗位及提供相关培训,来满足其工作需求。老有所养——合理配置政府、社会、市场、家庭资源,保障老年人经济权益,使其足以颐养天年。老有所乐——提供健康舒适的文化生活条件,开展老年教育、体育、娱乐、旅游等活动,促进家庭和谐,使老年人得享天伦之乐,满足老年人消费和精神文化的双重需求。老有所医——未病有健康管理,患病有医疗保障,失能有康养照护,即使到生命尽头,也有临终关怀,活得有尊严,走得少痛楚。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和各方面已经有了不断丰富的实践探索,或许可以为我国今后应对更加高涨的“白发浪潮”提供途径和案例。

智慧养老工程。北京市在中关村街道、甘家口街道开展创新试点,面向居家养老人、社区管理和养老机构,探索“互联网+养老”模式,通过传感网系统,搭建专门信息平台,实现实时、便捷、高效的智能化养老。

养老从业人员培训工程。苏州市有关部门出台《养老从业队伍培训和入职奖励管理办法》,首次明确对养老从业人员给予培训资助和入职奖励,最高奖励达6 万元,从人力资源供给源头上增强了激励性。

家政提质工程。教育部提出,鼓励每省原则上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专业,家政教学开始进入高校课堂。现已有山东聊城大学、湖南女子学院等7 所大学相继开设家政专业。这对于家政服务标准化及中介平台优化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长期护理保险工程。北京市政协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提案中强调,长期护理保险是民生工程,到了尽快实施阶段,建议全面规划险种、类型、范围、筹资方式等,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这可以看作是前期15 个城市试点走向局部推广的积极信号。

放宽养老金融产品政策。欧美国家老龄化早,在养老金融制度设计、基金运营管理,待遇给付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值得引进和借鉴。配合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国宜鼓励外资进入“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保险市场,既丰富我国养老金投资主体类型,活跃养老金融市场,促进相关业态提质扩容,又有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利用国际金融市场资源。

森林康养工程。黑龙江省伊春林区在林业转型过程中,把森林康养作为落实大健康战略的抓手,发掘林区生活方式对人们身体、心理、性情、智慧、品德的综合养护功能,不仅成为林区发展新模式,而且成为养老服务新业态。

这些理念和实践都蕴含着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与现实国情、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的积极对接,也是对世界应对老龄化挑战应展现的中国元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鼓励更多的探索,不仅把人口老龄化当作必须解决的难题,而且把它当作新时代新作为的新机遇。■

猜你喜欢
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