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蓉琤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贯穿以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培养不同的思维习惯亦有多种策略,其中物理习题的多重解法训练是达到培养逻辑思维的最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题多解可以启发学生的物理发散思维,在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逻辑思维的多样性,通过同一习题解法的多次转换感受物理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加强学生物理学习的能力基础,并逐渐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一题多解;解题教学;运用探究
学生步入初中阶段经历了多年的小学教育,而在之前的教育中,有些学生的思维逐渐固化,形成了不爱思考、不善表达的坏习惯,这对物理学习是一个阻力。为了让初中学生尽快习惯物理思维、掌握物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借助一题多解的授课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题技巧,使其能将物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多变的习题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此,一题多解对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思维和提升能力都大有裨益。
一、一题多解的含义及意义
(一)一题多解的含义
一题多解在理科思维中十分常见。它的含义是指在遇到习题时,能做到从不同方向思考,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呈现出多种解题思路的过程。在这个一题多解的过程中,还可以横向比较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习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思维,不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固化。
(二)一题多解的意义
理论意义:一题多解的本质上就是训练学生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一个发散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丰富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头脑的灵活性。在初三的总复习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含量及初级的解题能力,在这一基础上再扩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减轻复习期间的倦怠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在初中阶段尤为关键。而一题多解可以给学生一个动脑的机会,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渐适应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当他们日后走上社会,也能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教育的意义莫过于此。
二、一题多解在初中物理解题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通过一题多变,整理初中物理知识的内在线索和关联性
比如,在学习电阻知识时,可以为学生出这样一道题:小明将一个4Ω的电阻与一个6Ω的电阻串联,接在12V的电源上时,请计算这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
解题要求:首先写出解题思路,其次按照该思路解题,最后尝试使用另外一种思路解题。
解法1:利用串联电流处处相等以及欧姆定律的内容解决。
(二)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深度探究思维
比如,在学习电阻知识时,为学生出这样一道题:“如图1所示,AB是由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线,CD是由S发出的另一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点光源S的位置。”
本题是对学生光的反射定律、光路的可逆性以及平面镜成像等物理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学生只要能准确找到AB的反射光线、CD的入射光线或者光源S的位置就可以解决该问题。学生可以运用逆推法、对称法、平行线法、虚拟法以及三角形法等多种方法对题目进行解答。
(三)通过初中物理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迁移能力
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借助对物理知识内容的引申与拓展,激发学生养成一题多解的解题技巧。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对物理知识的深层次内容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思维迁移能力,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物理综合能力得以发展的关键。
在学习物体的质量与密度等相关的物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题型进行包装,引导学生反复练习与运用,比如,已知铁球的质量为412g,体积为58cm,请学生计算这个铁球是否为实心?(ρ铁=7.9g/cm3)
解题思路1:假设铁球为实心,那么就可以利用已知铁球的质量与体积计算出铁球的密度,再与铁的标准密度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设铁球是实心的,用铁球的体积和质量求出这个铁球的密度,然后再与铁的密度相比较,得出具体的结论。
解题思路2:假设铁球是实心的,那么就可以用铁的标准密度与铁球的体积计算出铁球的质量,进而通过将求出的质量与实际质量比较对比,得出具体的结论。
教師可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类似的题型,在实现巩固物理知识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需要灵活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相关题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模式,不会让学生在面对难题时不知所措,找到最快、最科学的解题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中也要注意适时、合理地运用一题多解,不能一味地附和某一种教学思路,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维佳.极限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9(02)
[2]花均.极限思维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8(04)
[3]王自华.高中物理解题中极限思维法的应用探究[J].民营科技,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