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小学教育管理赋能

2019-04-08 01:09张建强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赋能管理体制

张建强

[摘   要]赋能一词越来越热,“家长式”管理模式逐渐退出舞台,人们更期待的是管理者懂得赋能,员工愿意自我赋能,这种形式在管理体制中备受欢迎,也是国内外学者积极探究的领域,尤其在企业中更为推崇。在此基础上,这种管理体制可应用于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目前教育管理赋能的研究并不充分,因此,更值得教育管理者探究和思考。

[关键词]赋能;管理体制;中小学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6-0062-03

国外学者首次提出赋能,不再推崇被动式管理,不再是“命令—服从”式机制,随后国内学者逐渐接受这一概念并进一步探究,首次引入企业管理中,领导者懂得放权,员工被赋予能量,这不仅减轻了管理者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员工的热情和工作效率。企业管理如此,教育管理也是一样,同样需要赋能,从学校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无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对象,在教育体制中赋能,有很大的管理空间,所以更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

一、教育管理赋能的研究主要针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

学校管理者懂得放权,赋予教师能量,就会让教师群体提高积极性,发挥各自的潜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套用模板,一成不变。在这种激励体制下,给足教师自由空间,不仅会减少学校管理者难以公平公正的负担,也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工作的效率,因为在教师心中,会有种被肯定和被信任的感觉。同理,教师懂得赋予学生能量,不再是古板式教学,懂得给学生更多发言的机会,懂得抛出一个问题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这样的课堂就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主导,而是师生共同的课堂,不仅有趣生动而且参与度极高。这就是教育管理中的赋能,学校赋能给教师,教师赋能给学生,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下面分别从各个角度去阐述关于教育管理中的赋能。

1.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群体的赋能

在中小学管理体制中,校长负责制是现行的管理体制,作为学校管理者,面对教师群体,要懂得适当放权,激发教师的潜力和创造力。当今,校长及其他学校领导是学校的决策者,在他们制定意见时,通常会以会议的模式进行,最终有决定权的还是校长。会议模式的好处是大家可以说出各自的想法,弊端就是对于不积极作为的人而言只是一个听客。面对这种体制,管理者无法听到最真实的建言,教师往往也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更多的是被动执行,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见,没有赋予个体能量的机械式管理会让员工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所以要让教师积极主动提出想法,激活教学,敢于建言,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大到校长,小到学科组长,都要懂得适当放权,让教师学会自己主动思考并给予信任,这样教师就会很愿意主动提出新的想法,不再墨守成规。据研究,传统型人格者更愿意循规蹈矩,一成不变,更倾向于在领导面前“无作为”;而主动型人格者更倾向于有所作为,善于在领导和同事面前表现自己,做出成绩,渴望得到认可。所以,面对这两种人格,赋能都是一种恰当的管理方式,传统型人格者被赋予能量后会改变先前的观念,变得愿意主动承担事务和积极思考;主动型人格者亦是如此,而且表现欲会更强。如果要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分析,首先就要了解学校管理体制的结构,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中,以校长为首,下面分设副校长,到教学部再到系主任,最后是教师。由此可见,教师的意见要层层递进才能反馈到校长那,但直接面对学生群体的是教师,最容易发现问题的也是教师,如果校长一人掌权,层层分权,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命令—服从”式的管理模式,层层压级,容易导致机械管理和被动服从,教师不敢建言,实际情况无法反映给真正的决策者。所以,综上所述,合理的管理体制离不开赋能,离不开校长对下级的赋能,离不开系主任对教师的赋能。领导的适当放权,赋予教师更多的能量,可以激发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和工作的热情,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让教师管理学生更方便更有效,使课堂更有趣。既然赋能如此重要,现在就从图2中的维度进行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作为管理者,从五个维度分析,并同时考察教师群体对于这些维度做出的反应和情绪变化。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管理者,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员工做出榜样;对于制定决策要参与其中,但不能全盘决定;对于员工行为要提供指导,给员工一定的空间去自由发挥;面对新消息及新想法要懂得与员工分享,这样可以得到更多创新的主意,员工会针对此现象进行建言,管理者也会听到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研究。同时,管理者需要关心下属,这样会使员工更愿意投入精力去工作,这是从人文情怀的角度分析的。作为教师,面对领導者的管理策略会反映出不同的情绪状态,如果管理者适当放权,信任教师,教师的情绪状态就会有所改善;如果管理者实行传统的家长制管理,教师更多的是被动服从而很少产生自己的想法。如果管理者在工作执行中给予适当的管理,而不是全盘负责,教师就会产生相应的内在动机,愿意投入时间去完成,并加上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反之亦然。同时,教师也需要自我效能感,被领导认可,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还要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以及自我赋能。

2.教师对学生的赋能

当教师面对学生群体时,要积极思考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爱上学习,而不是被动完成任务。确切地说,赋能起着把被动变为主动的作用,教师机械地上课和管理,只会让学生被动地服从和完成任务,此时教师要学会思考如何赋能。学生群体的多变性在于学生具有个体性、差异性、阶段性,如果教师只会机械管理,掌握大权,整个班级就会失去生机,学生也会毫无自身的特点。所以教师要适当赋予学生能量,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课堂上,擅用活动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者,把问题抛给学生并适当引导,给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教师得到的答案往往充满了创造性而不再是单一化的,同样也会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思维习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答案。创新是进步的阶梯,企业如此,教学更是如此。下面,让我们从几个维度去分析教师面对学生群体该如何赋能,如图3。

如表2所示,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再给予适当指导供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对该问题提出假设,教师聆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再加以点评,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课堂管理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不再是教师占有主体地位,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出更新的观点。这种创新教学模式会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型人格,而不是被动型发展,学生愿意思考,教师给出意见,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赋能

1.教师的自我赋能

学校管理者适当放权,给予教师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鼓励教师创新,突破传统的体制,这是管理者的所为。同理,作为教师,也要学会自我赋能,自己主动愿意学习和积极思考,主动培养新思维,愿意接受新事物,这样才会很好地与管理者的赋能相结合,达到最佳效果。关于教师的自我赋能,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探究,如图4。

从表3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的赋能,需要有自我效能感,首先确认自己可以完成该项任务,有能力和信心去执行使命;同时也要产生自发动力,不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自己具备内在的向上动力;面对管理者赋能的体制,作为被管理者,要有心理动机,敢于建言和创新;在工作中要保持积极情绪,愿意接受赋能,愿意挑战新的任务;教师要具备主动思考创新的能力,不拘泥于古板的思维模式,敢于提出新的想法,主动做事和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群体内在的赋能可以从多角度出发,研究探讨。

2.学生的自我赋能

面对教师赋能的体制教学和管理,作为学生,也要懂得自我赋能,不仅要接受外部体制的赋能,也要容纳内部体制的赋能,所以学生内在动机的研究也格外重要。表4是从各个维度分析学生自我赋能的情况。

如表4所示,学生产生自我赋能的因素可以从5个不同的维度分析。首先学生要对自己认可,认为自己可以完成任务,并相信自己具备一定的能力,产生自我心理暗示,这样才有可能完成任务。其次,学生要产生自发动力,面对赋能式教学要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参与其中提出假设。学生面对课堂要有积极心理动机,不要受外界消极因素影响,坚持自己的想法。学生要具有积极情绪,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针对问题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学生面对教师指出的问题要主动思考,敢于创新,提出新的建议。这就是从学生自我赋能角度进行的分析。

三、总结

赋能这一概念逐渐被引入企业,同时也要引入教育管理中,由学校管理者赋能教师,再由教师赋能学生,无不体现赋能的积极作用。作为管理者,要懂得为员工赋能,给予员工能量及空间,鼓励员工创造和建言,提出新的想法,开发其潜力。作为员工,面对领导的赋能也要懂得自我赋能,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发内在心理动机,调整情绪,积极面对,逐渐培养主动型人格,而不是被动式发展。这样在两种模式下同时进行,领导赋能,员工自我赋能,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甚至是学生,都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起到激发个体潜能和提高创造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管理的赋能,从学校赋能教师,教师赋能学生,以及个体自身赋能几个角度分析研究,还有很大探究空间以及实施空间。作为管理者,更要懂得赋能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让员工主动工作;员工自己也要懂得自我心理暗示和心理赋能,更出色地完成工作,综合两者,达到最佳效果。

[  參    考    文    献  ]

[1]  Havaei Farinaz, Dahinten V Susan, MacPhee Maura. Psychological Competence[J].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2014(5):276-283.

[2]  Jay A. Conger, Rabindra N. Kanungo. The Empowerment Process: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3):471-482.

[3]  Kenneth W Thomas, Betty A Velthouse. Cognitive Elements of Empowerment: An Interpretive Model of Intrinsic Task Motivation[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0(4):666-681.

[4]  Gao Liping, Janssen Onne, Shi Kan. Leader trust and employee voi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mpowering leader behaviors[J]. Leadership Quarterly,2011(4):787-798.

[5]  Konczak Lee J, Stelly Damian J, Trusty Michael L.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owering Leader Behaviors: Development of an Upward Feedback Instrument[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000(2):301-313.

[6]  Josh A Arnold, Sharon Arad, Jonathan A Rhoades, et al. The empowering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th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scale for measuring leader behavior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0(3):249-269.

[7]  Karthik Namasivayam, Priyanko Guchait, Puiwa Lei. The influence of leader empowering behaviors and employee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4(1):69-84.

[8]  黄长江,唐娜. 论企业管理的集权与分权[J]. 现代管理科学,2004(4):71-72.

[9]  韦慧民,龙立荣. 认知与情感信任、权力距离感和制度控制对领导授权行为的影响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11(1):10-17.

[10]刘文兴,廖建桥,黄诗华. 不确定性规避、工作负担与领导授权行为:控制愿望与管理层级的调节作用 [J]. 南开管理评论,2012(5):4-12+94.

[11]邓玉林,洪阳训,孙孝亮.项目团队中上下级关系对领导授权行为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6(2):163-168.

[12]刘生敏,廖建桥. 权力距离、工作负担与领导授权行为[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6):115-121+133.

[13]张燕,张功多,陈昭全,王辉. 授权赋能:让你的员工自动自发[J].北大商业评论.2007(1):30-32.

[14]王辉,武朝艳,张燕,陈昭全. 领导授权赋能行为的维度确认与测量[J]. 心理学报,2008(12):1297-1305.

(责任编辑 诺 依)

猜你喜欢
赋能管理体制
从“赋能”到“价值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赋能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
2020年形成大通关管理体制机制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