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庆生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在高水平的羽毛球赛事中,运动员之间不单单是体能和技术的比拼,更是智力和心理素质的比拼,特别是在国际性的大型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性要素。而choking现象就是运动员面对比赛压力,在比赛中出现的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进而影响运动员竞技表现的一种与运动员竞技心理密切相关的现象。在羽毛球竞技比赛中,这种现象并不鲜见,以羽毛球运动员林丹和李宗伟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的表现为例:在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中,李宗伟在第一局中取得胜利,并在第二局8:5领先,但是此时出现了主裁判改判事件,之后李宗伟就接连出现了几个非常低级的失误,最终败给了林丹。实际上,李宗伟比赛后期出现的几个低级失误,与伤病、训练不足、技战术水平不足等因素均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心理层面因素造成的发挥失常,属于choking现象的范畴。由此可见,choking现象是困扰很多羽毛球运动员,包括很多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的一个重要问题,对choking现象的发生机制和干预策略进行研究,对羽毛球运动训练而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通过训练观察、比赛录像分析和理论研究认为,羽毛球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发生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相关:
一是任务挑战性。综合训练观察、比赛录像分析和理论研究的结果发现,任务挑战性与羽毛球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发生几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比赛任务的挑战性越高,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choking现象的几率就越大。据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比赛任务的挑战性越高,那么带给运动员的比赛压力就越大,而压力情境是出现choking现象的先决条件,运动员在高压情境下出现choking现象的可能性要明显高于在低压情境下出现choking现象的可能性。所以,任务挑战性越高,越有可能发生choking现象。
二是注意指示。注意指示与羽毛球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出现也存在一定关系。如果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受到注意指示的影响,将注意力放在了动作的具体实施上,往往会因为干扰了动作执行的自动化过程,而影响他们的动作节奏,并最终影响到技战术的运用效果。所以,在面临大型比赛时,部分运动员往往会因为加倍努力而导致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动作执行的过程上,从而破坏已经习惯的动作节奏,导致choking现象。
三是公众自我意识。运动员的公众自我意识与choking现象的发生几率之间同样也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即:运动员的公众自我意识越强,那么在比赛中出现choking现象的可能性就越高。这是因为:公众自我意识强的羽毛球运动员在面对压力情境时,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且对于来自外界因素的干扰也往往会有更加敏感的反应,进而产生更多的状态焦虑。而状态焦虑水平越高,运动员在竞技比赛的过程中,就越容易出现发挥失常的问题。所以,公众自我意识强的羽毛球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往往更容易出现choking现象。
根据上文分析的羽毛球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发生机制,以下就结合笔者的教学训练经验,提出了几点有助于预防羽毛球choking现象的具体策略:
一是教练员应注意引导运动员关注比赛过程和比赛过程中自身的体验,尽量回避与比赛结果有关的期望。也就是说,在竞技比赛前和竞技比赛中,如果能够引导运动员停止关于比赛结果的担心,比如,不再纠结于比赛的获胜或者是失败、比赛的具体得分等等,只是去体验比赛的过程,往往会有效降低运动员的压力水平和状态焦虑,从而避免choking现象的发生。所以,教练员在比赛目标的设置上应尽量避免采用结果相关的目标设置思路,而尽可能的采用任务相关的目标设置思路,以借此将运动员的关注引导到比赛过程的层面。
二是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应尽量屏蔽各种各样的想法,尽可能做到“不去想”。这种干预策略尤其适用于因为公众自我意识高容易造成choking现象的羽毛球运动员。公众自我意识高的运动员之所以容易出现choking现象,根源就是在面对来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时,想的太多,以至于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从而造成了情绪波动。所以,为了避免choking现象,就要注意面对各种赛场干扰不要想太多,特别是在出现了失误时,只要知道自己的失误、接纳自己的失误就可以了,而不要去进一步的判断,后悔已经发生的行为,也不要纠结自己的失误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什么样的影响,以避免出现过多的状态焦虑或者是消极情绪引发choking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