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将重点放在了物理课堂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上,更加注重学生通过课堂获得的实践能力和相应的知识储备,高中物理的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教学中的“交流”到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操作”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来阐述高中物理教学创新的变化,希望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够起到更加有效的教学作用。
新课标改革体制下的很多课程分别进行了创新,高中物理也无例外。此次改革主要在于调动高中物理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方法,把课堂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的手里,在交流中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想法,让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陈旧观念和传统教学,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展示自己。这样的创新教学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乐趣,还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曾经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比如在《相互作用》这一章,教师在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同时,将课堂成员分为三组,一组学生进行重力试验,并通过实验讲出自己对重力的理解。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参与感带来的责任感,使学生更加认真对待实验过程,也比由教师操作,学生观看的效果要更好。教师在学生进行试验并得出结论后,结合课本知识对学生的结论进行点评和纠正,使学生既记住了重力的理论,又正确理解了重力的解释,还使其更加喜欢物理课堂,一举两得。《弹力》和《摩擦力》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学生的参与下进行知识的渗透[1]。这就是交流,而不是一味的输出,这样的创新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
高中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的心智和理解力,但知识储备还在积累阶段,所以大多数学生对知识和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高中物理开始带领学生一步步揭开外界自然规律,有很多难以理解的生活常识,也在物理知识的理解下恍然大悟。所以,高中物理与高中生相互成长,创新的高中物理在不断解锁知识的道路上也突破着自身的教学局限,将实践注入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推动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和理解物理知识。
教学中的实践往往通过一定的教学道具进行体验,除了一些现成的设备可以实践操作外,物理课堂中也有很多能够自己动手制作的设备。通过制作,在过程中体会物理原理,比如在学习《磁场》一章时,第一节通过《指南针与远洋航海》引出磁场的概念,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演示指南针,并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使学生一一上台感受,通过亲自使用进行体验,见证中国四大发明与物理知识的联系。除此之外,本章节中提到的《磁性材料》一节中,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如何辨别磁性材料,并将学生探索得到的磁性材料带来学校,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课后的学生可以在不同于传统的作业任务中体验到乐趣,也能更加了解磁性材料和磁场,还能够通过对比展示自己未能发现的知识点,借鉴学习别人的长处[2]。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创新改革后,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更加有效地加深学生记忆。
物理属于理科,而理科的学习十分注重实用性,物理的实用性在生活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物理知识支撑的生活设备。高中学生在物理课堂上通过学习物理知识能够融入各种物理情境,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原理的好奇心。将学习融入生活,旨在将课堂的学习乐趣继续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在生活中提高对物理的思考,有助于自己知识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入,探索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更加轻松。
比如在高中物理中接触到的《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学生可以在课后自行上网搜索行星的运动,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而万有引力定律,不仅可以被牛顿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牛顿的思想。当苹果落地时,学生不再“坐视不管”而是发动大脑思考原因,用接触到的物理知识能够给这个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将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由此还能举一反三地联系到重力、作用力、吸引力等一系列物理中的力在生活中如何通过实物体现出来。这种主动学习的行为将学习上的思考带入生活细节,融会贯通。反过来,在生活的角度又印证物理知识,使学生既加深了印象又增加了学习趣味。这对推动物理教学创新改革有很大帮助,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水平和学习积极性。
以往的高中物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输出简单枯燥的物理知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没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改后的物理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策略,让物理从复杂变得简单,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同时也强调了物理的实用性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值得更加广泛地推广和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