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小洁,许金森
(1.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福建 福州350108;2.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经络研究室,福建 福州350003)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记载:“凡刺之道,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也。”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也是针灸治病的指导核心[1]。子午流注纳子法顺应了人体十二经脉气血随时辰盛衰变化的规律,是一种常用的取穴方法,临床上将其运用于不同的医学领域,从医书典籍到临床实践均有阐述按照十二经脉的十二时辰的气血变化状况进行取穴,其针刺效应较一般针刺治疗更显著。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治疗临床胃肠疾病的常见效穴,大量研究表明它可以有效地双向调节胃肠活动。2018年3月-2018年6月,笔者采用不同时辰针刺足三里干预胃肠功能20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福建中医药大学健康志愿者20例,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28岁。受试者平常无明显胃肠道症状、无胃肠慢性病史、胃肠功能正常,排除近期患病兼服药者,女性受试者均在非月经期进行试验。受试者在实验开始前均签署参知情同意书,并告知受试者需遵循的试验要求,包括饮食时间、食物类型、试验操作和试验时间。所有的试验均在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三级实验室内完成,且已通过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
Electro-gastroenterogram八导(EGEG-8D)胃肠电图仪[合肥凯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皖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2210057号],该仪器有8个导联,采集胃肠波形,其中1导联和4导联分别对应胃体和胃窦。SDZ-Ⅱ型华佗牌电子针疗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苏食药监械(准)字2009第2270366号]。一次性使用针灸针(北京天宇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 232150728)。
胃经旺时(上午7时—9时)或非旺时(上午9时—11时)实验时,嘱受试者于检测前1~2 d禁食烟、酒、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避免重体力劳动和紧张的精神活动。受试者进入实验室后安静仰卧,裸露受试部位10~20 min以适应实验室环境,实验室采用空调控温,保持在28 ℃,上下浮动1 ℃,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试验过程中受试者远离移动手机等电磁干扰源。在排除一切干扰及咳嗽、深呼吸等影响因素后,接好电源,在安放电极处予950 mL/L乙醇脱脂,连接好胃肠体表各部位电极,参考电极连接受试者左(右)手腕内侧;接地电极连接参考电极同侧的脚踝内侧。其中1导联胃体位于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向左旁开3~5 cm,向上1 cm,4导联胃窦位于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向右旁开2~4 cm。
在上述基础上,胃经旺时试验日告知受试者于试验日7时前食毕早餐后进入实验室,胃经非旺时试验日时嘱受试者于9时前入实验室,两次实验日之间间隔3 d以上。旺时和非旺时电针足三里时,局部常规消毒后,以毫针快速直刺足三里穴,均匀捻转,直至出现明显针感为止,在足三里穴旁开5~10 mm处取一参考电极,连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刺激频率2 Hz/10 Hz(疏波工作5 s,密波工作10 s),强度以受试者耐受程度为宜(一般为1~2V),电针刺激20 min。两次试验开始时需待波形稳定后,方能记录针刺足三里前10 min、旺时或非旺时电针足三里20 min时胃电图显示并分析。
胃经旺时针刺足三里时,其中有11人的平均幅值和反映面积较针刺前有上升,9人较针刺前下降,见表1,2;胃经非旺时针刺足三里时,其中有9人的幅值和面积较针刺前上升,11人较针刺前下降,见表3,4。胃经旺时针刺足三里时胃体部分的平均幅值和反映面积的双向改变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窦部分平均幅值和反应面积的双向调节有良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胃经旺时针刺时的平均幅值与反应面积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而胃经非旺时的双向调节作用仅见上升情况下胃体部分的平均幅值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下指标的对比有双向调节的良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胃经旺时针刺足三里出现胃体和胃窦上升的志愿者上升幅值和面积对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
表2 胃经旺时针刺足三里出现胃体和胃窦下降的志愿者下降幅值和面积对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表3 胃经非旺时针刺足三里出现胃体和胃窦上升的志愿者上升幅值和面积对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表4 胃经非旺时针刺足三里出现胃体和胃窦下降的志愿者下降幅值和面积对比
胃经旺时针刺足三里与非旺时针刺足三里均能影响健康人胃电活动。胃经旺时与非旺时的针刺前后变化率对比,其中二者胃体的幅值和面积的变化幅度差别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胃旺时和非旺时胃窦的幅值、面积变化幅度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与非旺时相比,旺时针刺足三里对健康人胃电的反应更明显,针刺效应更好。见表5。
表5 胃经旺时和非旺时针刺前后志愿者胃体和胃窦幅值和面积变化率对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胃电图作为观察胃功能活动的客观生物电指标,因其与体内黏膜和浆膜面记录的胃电活动有良好的一致性[2],是近20年来国内外广大医学专家用来研究胃肠功能性疾病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在临床上用它来诊断胃肠功能性疾病已成为比较可靠的手段。由于胃形态存在个体性差异,除贲门和幽门的体表投影比较固定外,其它部分因人而异,早期国内进行了许多胃肠电检测部位的探索研究,目前认为,胃电图检测应以胃体和胃窦为主[3]。杨一玲[4]等发现艾灸健康人足三里的频率变异区域主要集中在整个胃部,尤其是胃体及胃窦处。许金森[5]等做加压阻滞对足三里针刺效应影响时观察到,胃体和胃窦的胃电图均有不同的反应,尤以胃窦更为明显,即胃电反应大小与检测部位有一定关系。本试验在此基础上,选取胃电导联中的胃体和胃窦作为观察的主体。已有实验报道,针刺足三里可以双向调节胃肠活动,即胃肠功能亢进时可以通过干预足三里使其反应水平降低;相反,当胃肠功能抑制时针刺足三里亦能促进胃肠活动。本次实验的志愿者是健康人,胃肠功能的基础状态相对稳定,无明显的偏态。试验结果的上升或下降均与机体针刺前的基础状态有关。虽然已有报道指出,人体机体自身所处的机能状态是针灸产生作用的基础,而且人体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针刺的调节作用对处在平衡稳定健康状态的机体不明显[6],但不意味着调节作用不存在。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针刺足三里可以双向调节,且针刺的促进和抑制效应表现在胃电图上平均幅值和反应面积的上升和下降,另外在针刺过程中,杂乱无序的胃电节律会趋向平稳,也说明了针刺能使偏紊乱的胃肠状态恢复到正常节奏(即正常化)。
除了上述结果,本次实验主要目的是观察不同时辰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早在《内经》中便有“脏气法时”的记载,更有徐氏“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之说。认为人体功能活动、病理变化受自然界气候变化、时日等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这一规律对人体最基本的调节体现在-周身经气循环往复,盈亏有时,如潮涨潮落,调控着人体阴阳平衡[7]。而子午流注针法理论的建立是以人体自身存在的生理、病理节律为前提,提倡择时论治,把时间的选择作为取得最佳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胃经旺时针刺足三里与非旺时针刺足三里均能影响健康人胃电活动,且旺时针刺足三里对健康人胃电的影响更明显。主要表现为胃经旺时针刺前后胃体部位的平均幅值和反应面积的变化幅度较胃经非旺时更明显,而在胃窦部位二者的针刺效应尚不能分出高低,其原因可能与胃体、胃窦自身的生理特征有关。早期的胃电研究发现,健康人整个胃电活动呈现一定的规律,从胃首区到胃尾区的基本胃电节律振幅会越来越高、传导速度会越来越快。其中胃首区因缺乏基本电节律及峰电活动,又称胃电静默区。从胃体和胃窦的电极安置位置来看,胃窦的定位较胃体更偏下,即更接近胃尾区。且从表1~4可以看到,胃经旺时和非旺时针刺前后平均幅值和反映面积的整体变化趋势,其中胃窦针刺前后的胃电活动比胃体更活跃,但旺时和非旺时的胃窦部位的幅值和面积的变化均相当,也许正是由于胃窦部位活跃的电活动,因此在相同的干预条件下,均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虽然有差别,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总体来看,胃经旺时针刺效应优于胃经非旺时,这一结果不仅符合“经气应时而旺”及“辨时论治”的思想[8]。更是与现代时间生物医学提到的自然界中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均呈现时间节律性,具有周期和振幅等特征相吻合。经脉中的气血有一定的循行交接顺序,即所过为盛,经穴功能强,所离为衰,则该经气血功能变弱[9]。据此胃经的气血旺盛之时是辰时(7~9时)。子午流注针法顺应天人相应,道法自然,临床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子午流注针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彰显了治疗时间的选择能提高针刺效应,这也是胃经旺时针刺效应优于非旺时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