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现,胡小芳,陈 萍,张晓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妊娠剧吐是在妊娠早期发生,以频繁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甚至肝肾功能衰竭、死亡,其发病率为0.3%~1%[1]。由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无特效疗法,西医学多采用补液、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维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该疗法虽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但不能很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且疗程较长,费用较高,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母胎妊娠结局,甚至可能威胁母儿的生命安全[2-3]。妊娠剧吐归属于中医学“妊娠呕吐”“子病”“病儿”“阻病”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基本病机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常见证型有胃虚、肝热、痰滞等,其中以脾胃虚弱型较为常见。2016年1月—2018年6月,笔者采用穴位埋线合健脾止呕方联合常规补液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35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76例妊娠剧吐患者,剔除未按规定服药患者6例,最后纳入病例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年龄21~38岁,平均(31.93±6.42)岁;病程5~25 d,平均(11.38±6.35) d。对照组35例,年龄20~40岁,平均(32.75±5.86)岁;病程4~23 d,平均( 12.01±5.61)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实用妇产科学》[1]。有停经史;患者出现频繁恶心呕吐,甚至不能进食或食入即吐;呕吐物中有胆汁和咖啡渣样物,严重者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见消瘦,神疲乏力,脉搏增快,尿量减少;辅助检查提示尿比重增加及尿酮体阳性。
参照《中医妇科学》[4]拟定。症见:妊娠早期恶心呕吐,吐出食物,甚则食入即吐,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头晕体倦,怠惰思睡,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辨病为妊娠恶阻病,辨证为脾胃虚弱证。
20~40岁育龄女性;早期妊娠者(孕12周内);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同意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异位妊娠患者;排除双胎及多胎妊娠患者;排除胚胎发育不良及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排除消化道疾病导致的恶心、呕吐患者;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排除过敏体质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治疗,维持每日补液量2 500~3 000 mL。维生素C注射液3 g(由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1810104)、维生素B6注射液0.2 g(由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18072141)、100 g/L氯化钾注射液15 mL(由扬州中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318091501)加入100 g/L葡萄糖注射液(由河南科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A18032906)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00 g/L葡萄糖注射液(由河南科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A18032906)500 mL,静脉滴注,1次/d;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由河南科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A18081403-2)500~1 000 mL,静脉滴注,1次/d;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由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B18101506)500 mL,静脉滴注,1次/d。根据电解质情况决定补钾量,根据尿酮体及CO2结合力情况酌情补充NaHCO3,严重营养不良者可给予氨基酸、脂肪乳,使24 h尿量维持在1 000 mL以上。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和中药健脾止呕方口服。①穴位埋线:选中脘、内关(双)、足三里(双)穴埋线。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对拟操作的穴位和穴周皮肤消毒,直径范围为5 cm。打开穴位埋线专用无菌包,戴无菌手套,采用套管针埋线法(一次性使用麻醉针由上海埃斯埃医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型号规格 AN-NO 0.9×65),将胶原蛋白线(山东博达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批号BD161001,规格2-0,2 cm×10 cm)置入套管针的前端,接入针芯,左手拇指和食指捏起拟进针穴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穴位,给予捻转提插,出现针感后推针,将羊肠线埋植入皮下组织或肌层,并用创可贴按压针孔止血。②健脾止呕方,药物组成:太子参20 g,白术15 g,茯苓10 g,姜半夏9 g,姜竹茹12 g,苏梗12 g,木香6 g,砂仁3 g,生姜6 g,大枣6 g,炙甘草6 g。1 d 1剂,水煎取汁400 mL,分2次饭后温服。加减:兼口渴者,加石斛15 g、麦冬15 g;兼气虚、倦怠乏力者,加黄芪15 g;泛酸者,加煅瓦楞10 g、海螵蛸15 g;时时流涎者,加益智仁15 g、豆蔻9 g。
两组均药物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穴位埋线1次,1个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
①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等症状,观察电解质变化及酮体转阴情况,对比临床总有效率。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恶心呕吐、食入即吐、头晕厌食、呕吐清水等临床症状,根据症状轻重给予评分,计算临床症状积分,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变化。③若恶心、呕吐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复查电解质正常、尿酮体转阴,则予以出院,对比平均住院天数。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拟订。显效:恶心、呕吐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进食基本正常,复查尿酮体阴性、电解质正常。有效:恶心、呕吐症状减轻,进食量增加,尿酮体改善,电解质好转。无效:恶心、呕吐、头晕、厌食诸症均无改善或加重,尿酮体持续阳性,电解质异常或病情加重出现其他并发症。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观察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厌食等临床症状,根据症状轻重给予0~3分的评价。0分:上述症状消失;1分:上述症状较轻,对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小;2分:上述症状较重,影响生活和工作;3分:上述症状严重。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46,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患者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为(7.14±1.62) d,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1.35±2.84)d,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妊娠剧吐为临床常见疾病,因患者长期无法进食,或食入即吐,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及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酮体大量积聚,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引起代谢性酸中毒[7]。西医学传统治疗方法以静脉补液为主,通过补液治疗可纠正患者体内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及改善营养状况,但对缓解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等不适症状效果欠佳,且治疗时间较长,好转后易复发,长期静脉输液还会增加静脉炎等并发症的风险。中医学治疗妊娠剧吐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一项META分析[8]表明:在西医补液治疗基础上辅以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且中医治疗的副作用小、费用低、简便易行、对母婴安全影响小。中医学认为:妊娠恶阻病是由于孕后血聚于下以养胎元,冲气偏盛而上逆,加之素体脾胃虚弱,胃失于和降,冲气挟胃气上逆,而成呕恶。基于上述理论,本研究确立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治疗原则,自拟健脾止呕方,方中人参补脾益气为主药;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合人参以益气健脾;茯苓善入脾经,配白术健运脾气,且使人参、白术补而不滞;姜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且善长辛开苦降,散结消痞;姜竹茹除烦止呕,与姜半夏相互为用,协同止呕作用;苏梗理气宽中,止呕安胎;木香善于升降诸气,行气健脾消食;砂仁健脾化湿,温中止呕,兼理气安胎;生姜素称“呕家圣药”,温胃散寒,和中降逆,且能解半夏之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甘缓益气和中。诸药合用,使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共奏补脾胃、降逆气、使呕吐得止之效。通过中药内服使脾胃健运,固本培元。
大量临床研究[9-12]表明:针刺疗法治疗妊娠剧吐可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复发率。穴位埋线是一种改良式针刺疗法,不仅具有普通针刺的疗效,还对穴位具有长期持久的刺激作用,可避免每日重复施针导致针刺部位疼痛、皮肤淤青。本研究所选穴位内关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具有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之效;中脘穴属奇经八脉之任脉,为胃经募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主消化系统,有“肚腹收于三里”之说,具有促进胃肠蠕动,理气健胃止呕的作用。现代临床研究[13]表明:刺激足三里穴可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加胃肠蠕动,增进食欲;刺激中脘穴能调理脾胃,和胃降逆,健胃化湿;刺激内关穴可以促进胃动力。诸穴合用,则六腑之气机畅达,脾胃健运如常,能有效缓解恶心、呕吐、胃部胀满等不适症状。通过中医外治降逆止呕,有效缓解症状,内服和外治相结合以达标本兼治之效。本研究结果表明:穴位埋线联合健脾止呕方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说明穴位埋线联合健脾止呕方口服可显著改善患者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等不适症状,且缩短治疗所需时间,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中药汤剂和穴位埋线治疗手段经济而安全,低或无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因此,该综合疗法治疗妊娠剧吐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