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娜
(山西省运城市民航机场有限公司,山西 运城 044000)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乘坐民航班机出行的旅客数量逐年升高,在机场或航班上发生猝死的旅客数量也明显上升。绝大多数的猝死是由于心脏骤停引起的,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患者可快速死亡。因此,早期识别旅客心脏骤停,分析原因,采取有力急救措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重视现场抢救,做到尽早识别并激活EMSS、早期CPR、早期除颤、早期生命支持、早期完整的心脏骤停后处理的“五早”,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率[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中小型机场抢救旅客心脏骤停原因分析及急救体会,现具体汇报如下。
选取2018年1月~11月在中小型机场急救中心治疗的旅客心脏骤停患者3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60.8±10.3)岁,60岁以上2例,占66.67%;59岁以下1例,占33.33%;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脏骤停猝死诊断标准。
①患者,女,35岁。2018年3月20日,飞机刚起飞,患者烦躁不安,呕吐一次,随后嘱咐患者休息一会,老公陪同,飞机落地后再次呼叫患者时,患者无应答。无意识反应,颈A搏动消失,无呼吸,听诊无心音,血压为0,检查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机场救护车护送,过程中胸外按压,给予氧气治疗。②患者,男,71岁。飞机起飞后,2小时落地,呼叫无应答,无意识,抢救途中,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中途未中断。③患者,男,79岁。2018年2月3日,T2急救站接到通知:一名旅客情况不太好。到达现场后,患者坐在飞机客椅上,呼叫无答应,旅客意识丧失,呼吸停止,面色、口唇苍白,双手背紫斑,听诊器放心尖部听诊30秒无心跳,测量血压0,通知救护车立即赶赴现场,同时立即实施急救措施。在护送过程中,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人工呼吸。
心脏骤停原因中,心血管疾病2例、呼吸系统疾病1例。既往有心血管病史是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冠脉痉挛或循环血栓引起的机械性心肌缺血或原已缺血的心肌损害加重,造成局部电生理不稳定,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操作猝死[2]。见表1。
表1 旅客心脏骤停原因分析(n,%)
3例均发生在航班上。由此可见,在航班上猝死的几率最高。对健康旅客而言,飞机航行时的气压状态和气压变化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但对于疾病旅客来说可能有潜在危险。可能的诱因为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缺氧等[3]。
参照《2010年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急救人员接到呼救信息后快速到达现场,常规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辅助呼吸;需要除颤者,立即进行电除颤;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于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积极治疗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发病及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各种并发症。
触及大动脉波动;面、唇由发绀转为红润;瞳孔回缩变小;出现自主呼吸或辅助通气下心跳恢复正常[4]。
3例患者中,现场抢救成功0例,成功率为0%。
心脏骤停造成的猝死往往发病急骤,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分析发病特点,尽早实施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针对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及飞行途中猝死几率高的特点,应大力普及航空出行的基本医学常识,提升旅客的航空飞行保健意识;与具备专业能力的医疗机构合作,开展“旅客适航评估”医学服务,综合评估旅客病史及体检情况,给出旅客是否适合乘坐民航飞机的建议,限制一些病患旅客乘机,从源头防止旅客猝死。其次,提升机场医护人员急救效率,缩短院外急救到位时间,在急救站点合理配置医疗急救资源,改善中小型机场医疗资源配备不均的缺点[5]。
本研究中,3例心脏骤停猝死患者,无抢救成功病例。心脏骤停患者早期的抢救对复苏的成功率影响非常大,一般在发病4~6 min内开始抢救能提高抢救成功几率。同时要求医务人员接到通知能及时达到现场并实施复苏急救,因此,缩短发病到开始抢救时间是救治成功的关键。而公众作为第一目击者,缺乏对患者实施初级心肺复苏等措施的能力,因此需要大力普及普通公众的医学抢救知识,对航站楼的安检人员、警察、服务人员进行心肺复苏等基础急救技能培训,建立急救志愿者的急救网络,以提高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另外,医护人员应做好抢救准备,随时待命,一旦接到急救任务,应第一时间出发,快速达到现场进行抢救。
综上所述,中小型机场旅客心脏骤停的原因较多,抓紧时间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这需要多方努力,以提升旅客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