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
基于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资源平台的构建,对于移动学习的实施和推进起到了巨大作用。首先,资源平台对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移动学习领域,硬件和网络环境的投资可以由多方投入进行部署,但是成熟的资源平台给教师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源的推送,而是一种资源的整合方案和优化方案。一个成熟的资源平台不但可以帮助教师以更简单的形式去组织资源,积大提高了效率。其次,大大提升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大都发生在学校里,推进移动学习方案后,资源平台中海量的资源和易用的界面及历史数据的存档和分析将会让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过程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掌控。教师利用资源平台发布资源(包含但不局限于课件、音视频、试题、自主学习任务单等),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利用教师预先发布的检测试题,进行实时检测学习成效,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学习。第三,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实时的监测系统查阅资源的使用情况、学生的学习记录档案、历次对教师发布资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评价。在资源平台的引导下,资源被人为地加以标记,对资源进行学科、章节、难度等属性量的动态标记。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科组的教师迅速找到错误率或者正确率最高的资源,那么由这些优秀资源组成的章节性目录单的评价,也就可以看作对教师这段时间教学效果的检测。学生在资源平台上的操作也被完整记录,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学生成长的动态分析,从而协助任课教师和主管部门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监测的作用。
移动学习环境和传统意义的网络环境不太一样,需要考虑到多终端的应用兼容性情况和网络架构流畅性的特点。因此对于整个方案的设计我们也做了很多探索,但是这也只是整个资源平台的冰山一角。针对移动学习环境下资源平台的构建模式,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是兼容性。系统模型除了要保证教师、学生、家长、管理教师的正常接入之外,还需要对系统权限进行分级,让用户接触到资源平台的界面时不至于有种无处下手的感觉。对于各个级别身份的登录,系统也能自动进行事务性的、符合资源规定的推送任务,让使用者对自己的教学或者学习任务有前瞻性的考量。
其次是稳定性。我们所探索的资源平台基于B/S和C/S两种架构。首先对于第一种B/S架构,由于大部分的数据处理几乎都是在服务器端完成的,所以系统设计之初要在各个数据字段的冗余、容错性上仔细设计,避免因为数据的出错导致系统的不稳定。C/S的架构则更多的是面向移动设备,一般基于JAVA平台来完成开发,JAVA平台与生俱来的稳定性,自然是项目实施的首选,但更重要的还是得益于JAVA优秀的内存和线程管理。这些优势可以让资源平台稳定的运行于各个系统架构上。
第三,做好大量数据运算的准备。移动学习现阶段只有部分学生、教师参与进来,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有井喷式的增长。这点在设计资源平台架构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位,比如在数据库的挑选和数据字段的选用上,都须慎重对待。因为考虑到数据的长期留存的特点,所以要针对资源的管理做数据库分布式处理。以往的数据库设计可能只是停留在单个数据库中多个表的层面上,但是一旦每次学生的资源使用记录、资源的评分、试题的得分、综合分析数据大量涌入,可能会让单个数据库文件无法承受,因此必须要在设计上未雨绸缪,避免后期对项目的架构再来调整。
第四就是智能型。资源平台项目进行探索之处,已经设想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智能题库。当然这只是资源的一种,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使用率非常高的应用。智能题库中的智能,指的不是系统能够做到多精细地去细分试题,而是指试题的难度、学生贴合度等指标全部有系统根据学生历次答题的记录统计而成,然后更新到题目的难度标题中去,从而使得系统有很高的智能型,方便任课教师、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务管理部门、教研管理部门、学科专家、学生对于资源题库的管理和调用。
资源平台可以很好的为使用者服务,但是是否适合移动学习者来使用,需要一个界定。移动学习大都是用移动终端,对于网页或程序有着一定的兼容性要求,因此开发与实施都要考虑到这些因素。资源平台中资源的聚合和展示方式以及类型,都需要提前进行分析与设计,还需要针对不同的终端类型进行大量云数据的分流和测试。针对为师生共同服务的平台开发来说,一套系统两套用户界面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在线组织资源并发布给学生,而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并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
移动学习并不是一个新项目,但却是一个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和地区的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其核心的资源平台的建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且颇受关注。当解决了资源平台的架构和建设之后,移动学习本身也会受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理念的一个开放的、共享的资源平台,一定会促使各种结构的教学资源、学生生成性数据互相关联并且紧密结合,通过平台的分析与处理不断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学习,更推动平台自身的完善,从而让移动学习服务更多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