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亮
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已经逐渐步入素质教育的正轨,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及学习潜能的培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关键。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教学目标,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着如何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潜能等新的挑战和现实问题。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本文将针对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开展研究,希望能够为实际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帮助。
1.教学内容趣味性较低,过于枯燥 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小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以外,还有大量的经典名著节选以及散文诗词.这些内容普遍有着较深的寓意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但对于心智发育还不健全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以理解,使学生感觉语文课堂十分枯燥。而且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大量生字学习以及诗词背诵,更增添了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的枯燥和乏味感,从而影响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学生自身心态存在问题,对语文学习存在排斥心理 小学生普遍有着心智发育不完善以及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因此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特别是在小学生被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时,更难跟上语文老师的课堂进度。导致部分小学生的语文成绩逐渐与其他同学产生差距,不仅降低了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也增加了这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抵触心理。
1.注重师生之间关系的改善与优化,为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性阶段,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小学生,因为天性影响,经常会表现出对各类事物的好奇感。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期间,可以基于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特别要注意在课堂中和学生进行潜心互动交流,能够及时感受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变化状况,随后努力和其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此才能够方便日后予以因材施教,换取更加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成效。如在讲解《小松鼠找花生米》这类充满趣味性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预先询问学生是否喜欢猜谜语,之后凭借多媒体出示“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这一段话,持续到学生顺利回答出花生后,教师再补充道小松鼠也喜欢吃花生,进而正式进入到课文学习活动中。这样一来,低年级的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可人,进而愿意集中注意力听讲并细致阅读课文,找出当中的重点部分,久而久之,便自然的形成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需要予以明确阐述的是,导语仿若磁石一般,可以很快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重新聚拢起来,进一步令个体快速获得启迪并不断奋进。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基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导入语精心设计,力求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个体思维、丰富他们的智慧,为小学生精神振奋和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新课学习,做足必要的过渡准备工作。
2.巧用教材插图,通过多元化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材做出了重新的修编,新修订的教材之中融入了很多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教学内容的缩影,更加形象生动地将课文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插图,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这节内容时,教材中增设一幅插图,在图画中“陶罐”与“铁罐”都以人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十分俏皮可爱。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这幅插图,思考图画中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何“铁罐”的表情如此高傲,而“陶罐”的形象如此忠厚,从而让学生开动大脑,通过对教材插图的观察,预设猜想课文内容情节。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十分新颖有趣的,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对文章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图文对照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教材插图资源做出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利用。
3.创新教学形式,通过表演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寓言、神话、小说,这些文章的故事性很强,非常具有感染力。教师可以对这些文章大胆创编,通过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新颖创新,同时也符合小学生爱玩、爱动的特点,因此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以演助学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为学生准备相应的服装和道具,让学生分别扮演蒲公英的孩子、豌豆的孩子以及苍耳的孩子,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演绎不同植物的播种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给予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在亲身表演的过程中,了解了大自然传播种子和繁衍后代的方法,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体会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
为了提高本文研究的实践价值,文章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针对如何以兴趣激发学习动力进行研究。
1.优化问题设置环节,利用兴趣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 悬念总是更容易吸引人,让人产生好奇心。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对未知事物或者充满悬念的事物更加感兴趣,更容易产生求知的欲望,这是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的。鉴于此,笔者以为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适当设置悬念,以吊足学生“胃口”,让学生跟随悬念走进文本,从而主动探索知识。例如,教学《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时候,笔者就直接利用了古诗本有的悬念特性,引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作者在诗中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你们认为为什么作者苏轼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在我们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类似情境呢?”。通过这样设置悬念,就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阅读。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教育价值,利用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多媒体教学是伴随着信息教育技术应运而生的,多媒体能够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音频,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相比传统黑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更具有优势,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笔者曾经在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时,就在新课前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宇航员杨利伟视频,有画面还有解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看完视频,笔者追问学生,“看到这一幕,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然后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如此,借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在教育领域一直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无论是开展什么教学活动,教师都必须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作首要任务。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由于学生缺少充足的学习动力,经常会出现“没长劲”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要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措施来培养、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达到小学语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