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岳和
我们使用语言来进行表达和理解,但我们的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常常只是局限于进行基础词汇的记忆,而忽略掉一些篇章的记忆,这难免有本末倒置之嫌,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然,跟随大纲的要求,我们的考卷中阅读理解的比重也越来也大,也就是现在时代对我们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学生自身也逐渐意识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希望能够迅速地提升理解能力。
1.针对记叙文的阅读 我们要让学生们把握到六要素,并且要明白这六个要素在作者的文章中是如何体现,并且要在这些细微的不同之处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想要表达的意思。虽然我们在一开始讲授文章类型的时候,我们告诉过我们的学生们记叙文中有六个要素,但是我们并不能够给我们的学生们讲全每一篇记叙文中这六个要素究竟是怎样具体地体现的,我们必须要跟我们的学生们教会的是辨认的方法,而不是一个机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只有当我们的学生们能够通过这六个要素有一个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在不同的文章中进行自行判断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感受到不同的作者对于这六个要素的不同表达的区别和妙处。
2.针对议论文的阅读 我们要让学生们注意去品味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且理出作者立论的主要逻辑思维,尤其是要注意作者在进行一些表达的时候不仅有字面意思还有内在的深层含义。说到初中阶段的语文的议论文,我相信大家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我们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初中的学生们都表示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奥难懂,实际上,要做到一个基本的理解还是非常简单的,我们只需要让我们的学生们首先了解鲁迅先生创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和鲁迅先生所站的立场,再了解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只属于当时世界的名词的含义,我们就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们基本了解鲁迅先生的立场和观点。
3.针对古代诗歌的阅读 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鉴赏,我们要注意抓住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当时的人生经历,注意抓住主要意象进行分析。很多人都认为诗歌鉴赏和阅读理解根本不是一个题,所以认为它们之间有较大的区别。实际上,在语文试卷的分布中,主观题几乎都是理解题,只不过理解的材料和材料的背景有所不同,需要我们的学生们首先储备的知识有差异,理解的方向有不同而已,实际上,都是考察我们的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出阅读题的人的答案只能代表着他的出题方向和考察意图,不能算作是对一篇文章的真正解读。若要真正说到解读文章,我想根本没有一个单一的标准答案。说句现在很流行的话,即使是文章的作者都不一定知道出题人的真实想法。今年的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不是出现一个“梗”吗?试卷问大家文章末尾“鱼眼睛闪烁着诡异的光”意味着什么,在信息网络强盛壮大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们在高考结束之后直接围攻了原作者的微博,纷纷求解答,结果我们的原作者无法猜出出题者的思维,这就说明我们的出题人的角度仅仅只能是代表着一个考点方向和考察的角度,并不能够是对一篇文章的真正解读,所以,我们在进行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的时候,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们进行思维的发散,而不是困溺于自己与标准答案的相符合的程度。
新课改一致强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个体实践,从而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对于阅读教学,其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感悟,从而对文本产生自我独特的见解。阅读个体的不同其阅读体验是不同的,可以说,阅读理解没有统一的标准,是阅读者的一个体验实践。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高超的阅读成绩,代替学生进行阅读体验实践,将学生的阅读体验紧紧的固定起来,以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阅读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缺乏自我思考性,面对阅读不利于产生自我阅读体验。我们知道,阅读理解本身有着一定的空白性,教师可以适当的放手学生,让学生独立去实践文本,在实践中产生阅读感受。
想要从根本升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作为个体能够独立的分析文本、探究文本等。鉴于初中生阅读的有限性,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取对比教学的手段来让学生感受不同内容传达出的不同情感,感受不同文本的结构体系、写作方法等等。同时,通过对比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清楚的认知某个文本。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进而提升自我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阅读理解能力是初中生学习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阅读教学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的实际发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有效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