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时刻遵循这一教育理念,开放语文课堂,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努力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人教社崔峦老师在《内地语文课程改革》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不仅要读书、答问,还要引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开发课程资源,抓住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组织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1.互动合作,主动参与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而语文实践活动恰恰是孩子们乐于参加的活动,它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中主动发展。
例如,在学习《飞向月球》这篇文章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激发起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自由结组,合作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轮流以几名宇航员的身份召开“记者招待会”,运用从书中所学到的关于宇宙的知识答“记者”问。一时间,课堂上“热闹”了起来。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到小组内读书讨论,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探究宇宙的秘密,准备提问或应答。“记者招待会“开始,“小记者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宇航员们”连连发问,“宇航员们”针对“记者”的发问,侃侃而谈,且相互补充。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主动参与和相互合作中,轻松地学到了科学知识,培养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合作精神。
2.选择学法,发展个性 为了使语文课堂更具活力,我还根据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等学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将语文学科和这些学科有机的加以整合,把艺术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愉悦中富有个性地学语文。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在“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这一目标问题的引导下,自主读书、探究,知道了小兴安岭既是美丽的花园又是祖国的宝库。然后,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的领悟文章主题,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法,以表达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由此,生生之间充分的展开互动。他们选学法,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然后着手准备。爱唱歌的同学,将文章改写成歌词,配以《春天在哪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等歌曲的曲,唱出来;“小画家们”用他们手中的画笔把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绘成一幅连环画;“小诗人们”写诗、填词既赞美小兴安岭的美,又歌颂了其对祖国的贡献。
这样的学习不但达到了学科间的整合,更主要的是开放了学习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在这一充满生机的空间中,学生在多彩的活动参与中,富有个性的学习,发展了自我,感受了成功。
1.走出课堂,探究学习 语文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语文老师不要被教材所困,要引导学生跳出教材,走出课堂,到天地大课堂中,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努力地去学习、去探究。这也正如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策源地。”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由于事件离我们已年代久远,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更是陌生。于是我组织了“大课堂中学课文”活动,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拜读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从中了解了我国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重点阅读《蔺相如廉颇传》,了解《将相和》这件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及详细经过,了解二位的生平,增强对人物的感性认识。
2.走进课外,充分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我还紧紧抓住课外的各种实践机会,组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像近几年,可以通过网购的形式把偏远山区的特产销售到全国各地去,我组织了“用我的力量帮助父母”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引导学生,走近父母,了解父母,帮助父母写一份《当地土特产介绍》,比如家乡粮食酿醋的简介。还有调查家乡农作物一年的收入情况,调查村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诸如此类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异彩纷呈,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由此,我认为《课标》中所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势在必行,只有在这一理念的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会使他们生动、活泼且富有个性的发展,才能符合新世纪的人才标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