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数学有效教学是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具有时代特色的课题,不同时代所赋予的内涵与要求有所不同。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数学课堂教学面临了新的挑战。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要定位于“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领域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领域的进步。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具体做到: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注重知识接受”为“注重知识发现”。只有注重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性,课堂教学效率才会稳步提升。
改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师生关系民主和谐,教学氛围才能更加活跃,学生才能在教学中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才能在教学中站在主体位置上,发挥自身的主体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学氛围冷冰冰,只有教师在讲,即使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难以体现出它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改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用自身的宽容和热情来打动学生,赢得学生的爱戴。从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教学目标一方面是教学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在一节课内,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节课自身的特点设计出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具有导向和标尺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又是教学的终点,是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
教学活动只有触及学生精神与情绪需要的领域,才能够达到有效且高效的效果,所以课堂教学最忌一成不变、周而复始的活动设计,应常常使学生感到有新鲜感,有收获感,学生才能发挥自己“学习主体”的作用,主动参与甚至积极筹划教学活动。如,在教学生学习正方形平面展开图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对教师给出的图形进行操作感知,并提出要求,要求每个小组自己画。自主与合作是两个不冲突的形式,一旦做到两种形式的自我结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会非常有序。学生在合作推导与验证的过程中,思维表现得非常活跃,合作与民主的氛围布满整个课堂,教学目标轻而易举就可完成。
问题是教学课堂的引领者,数学课堂也因为有了提问而充满活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的问题,以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与学生平等交谈、平等讨论、平等探索、合作学习。提问要看对象,要坚持面向全体,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教师一定要斟酌好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提在点上,要紧紧围绕重点、难点提问题,要避免无效问题的提出。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做好第一步的调查工作,了解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个别差异,做到心中有数,以设计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有了初步结论,教师可进一步加以点拨,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总之,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教师应从多种角度、不同方位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完整的数学课堂有很多环节,在每个环节中我们要把具体的教学理念切实传授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情况,利用生活情感,导入数学情感,使其在课堂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感情,同时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在温暖的教育下,可以摆脱数学的冰冷。例如,涉及行程问题,可以讲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行程,体育课跑操场,常见的公交车行驶,父母上下班回家的距离等。用生活的实例代入问题,学生发现这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教师再提出问题时,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也会提出很多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学生在这种背景下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等原则。教师一定要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跟随时代的潮流,积极探索教学之路,提升数学教学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