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

2019-04-07 16:47张惠珍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核心文本素养

◎ 张惠珍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课堂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进一步为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一、确立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引领者,由过去割裂的三维目标走向整合,成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维综合要求。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文本特征各有侧重地落实,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

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语言构建、思维提升、审美鉴赏、民族心理文化传承理解等核心素养都可以在这首词的学习中落实。听一位教师上示范课,是这样确立、表述学习目标的:1.品味语言,每位学生体会本词语言的含蓄蕴藉,说出其中的韵味;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借助书下注解和背景材料,初步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说出作者的人生态度;3.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鉴赏诗词,让学生总结出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目标:(1)重在从语言积累构建、审美鉴赏角度入手;(2)重在从思维发展提升、审美鉴赏评价、民族心理文化理解角度入手;(3)重在经验化为方法的语言梳理整合、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发展角度入手。可见,这样的课堂学习目标以细微处见深度,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具体的课堂目标中,精准、扎实地落实核心素养。

上述《定风波》的学习目标中,“行为主体”强调了学生;“行为表现”用了“说出其中的韵味”这样可观测到的术语来说明学生的行为,以减少学习的不确定性;“行为条件”用了“反复诵读,借助书下注解和背景材料”这样非常明确的要求;“表现程度”用“总结出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等可操作的评价明确阐述了学生要达到的标准。

二、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丰厚的土壤

自主学习不是放开学生自由地学习,也不是教师以谈话的方式硬把学生带到自己结论中的学习。而是要创设适合学生的真实情境,组织学生走进语文,亲自去体验、辨析、领悟,形成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维素养。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落实核心素养

创设情境,既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还能够推动学生的学习毅力和能力的发展。情境,是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逐渐形成的基石。情境创设,是核心素养下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要素。

2.课堂质疑,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

学生提出的问题,最能反映他们的认知起点,也是思考的结果,更是审美感受的原点。因此,培养核心素养,离不开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质疑作为预学的重要环节,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为几大板块作为阅读的探究点。学习《雨巷》时,学生提出了很多精彩的问题,如:(1)诗中的姑娘是实写还是虚写?(2)诗人为什么将自己的惆怅通过丁香一样的姑娘来表达?(3)首节是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尾节希望“飘过”,表达的感情一样吗?等等。学生的问题既有对诗中形象的理解、诗人情感的体悟,也有对艺术手法上的分析、语言的品味。可以将这些问题归纳为诗意美、诗情美、诗语美三方面,从解决学生问题入手鉴赏学习,在课堂中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实实在在落在学生的“学”上。

三、重视主问题设计,使核心素养的培养扎实有效

主问题指的是语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从教师的教学构思来说,一个“主问题”就是一条教学线索,它能使教学更加条理清晰。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带着提出的“主问题”,怀着探究的兴趣进行阅读,更能深入思考、积极地发言,听取点拨,深化认识。这样的问题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在简化教学环节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探究空间。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设计关涉核心素养的“主问题”

以题目入手,寻找文章的“主问题”,是一个捷径,也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途径。如: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以抓住题目中的“归”字大做文章。将主问题设置为: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去怎样?

2.从文章的主题思想入手,设计彰显核心素养的“主问题”

抓思想,设计“主问题”巧寻文本之“魂”。例如,在阅读学习巴金的《小狗包弟》时,一位教师设计这样三个主问题:一条怎样的小狗?一个怎样的时代?一位怎样的作家?

3.从不同文本的核心特征入手,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问题”

就现行的文本样式分类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这四类文本。突显这些文本样式的核心特征大体有诗歌的凝练含蓄、散文的感情基调、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戏剧的矛盾冲突。抓住这些不同文本样式的核心特征,就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核心、关键的问题。举例如下。(1)凝练含蓄之于诗歌。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康桥’仅指诗人生活过的母校么?诗人对‘康桥’一方面表现的很潇洒,另一方面,在景物的描摹中,却充满了留恋和难以割舍之情,这到底是为了什么?”(2)感情基调之于散文。如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过渡句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在教学这一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作者说‘多可喜’,喜在何处?”“作者又说‘亦多可悲’,悲在何处?”从而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归有光丰富的情感世界,深入解读文本质朴语言中蕴含的丰富人生。(3)人物描写之于小说。在《老人与海》一课的教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老人与什么样的鲨鱼进行了一次次战斗?”(4)矛盾冲突之于戏剧。曹禺的《雷雨》是高中学生进一步熟悉、赏析现代戏剧的经典作品。可以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究竟是真情还是假意?”

总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还在路上,我们只有深刻学习、解读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深刻领会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才能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更好、更快地步入新时代。

猜你喜欢
核心文本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