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效的课堂朗读教学

2019-04-07 16:47陈俊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角度形式文本

◎ 陈俊辉

课标对于朗读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会与领悟。课标上的这一段话,可以为课堂朗读的教学提供理论的依据。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研究朗读的教学与训练。虽然目前的语文课堂能够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可是现实的情况是:课堂上的朗读太滥、太乱,许多朗读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还有许多的朗读充其量也就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点缀,甚至有拖延时间的嫌疑,根本不能够为课文的教学提供有力的帮助。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静下心来研究朗读教学,或者是对课堂的朗读训练疏于设计。

怎样的朗读才是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呢?笔者的理解是:追求有效的朗读教学设计。

有效的朗读教学设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的朗读训练体现出一种层次之美

将朗读训练分解为若干步骤,每一个步骤完成一方面的任务,每一个步骤有不同的朗读要求。也就是说,不同的要求体现出的是一种层次的美。如《山坡羊·潼关怀古》朗读教学的创意。一读,要求字正腔圆地读,读准每一个字,读出节奏与停顿。二读,要求层次分明地读。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这首小令其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景,第二层抒情,第三层议论,朗读时,笔者要求学生注意读出这种层次。三读,要求有情有味地读,也就是让学生读出每一个句子,每一层的情感、语气、语调。例如第一层写了潼关雄伟、壮观的景象,因此读得时候,就应该读出一点激昂、高亢,第二层抒发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沉思与伤感,读得时候就应该读出痛心、伤心,语调应该是低沉一点的,第三层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感慨,发人深思,就应该读出苍凉、悲哀的味道。这样的朗读富于变化,层层深入,有效地为解读文本服务,学生通过这样有效的朗读,基本上把握了整一首小令的感情基调,体会到作者写作的意图。

这个朗读设计目标明确,意在让学生理解这首散曲的层次结构,从而把握了课文的内容,这里体现出的是一种层次之美。

二、有效的朗读训练体现出一种角度之美

设计朗读的训练还可以精选角度,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体现出一种角度之美。如泰戈尔《纸船》的朗读教学创意:请学生自选角度,朗读这首诗歌。

朗读的角度有:我想柔情似水地朗读……我想充满童真童趣地朗读……我想满怀憧憬与向往地朗读……我想坚定执着地朗读……

这个朗读设计从不同角度引领学生品味课文,读出课文的那份美感,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角度之美。

又如《口技》的朗读教学创意。

第一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要求每一个字都读得圆润有力,流利、正确;第二次读:读得层次分明,这里主要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第三次读:读得有情有境,这里主要训练学生朗读第四、五段,读出文中的情境,将文中的情境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个朗读设计从不同角度对课文的朗读作了要求。每一次的朗读都不同,绝不是机械的重复,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既很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及结构,又品味了课文的语言特色。这里也是体现出一种角度之美。

三、有效的朗读训练体现出一种形式之美

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份很好的朗读材料,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变换朗读的形式,这里体现出的是一种形式之美。如《沁园春·雪》的朗读教学创意。

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的要求朗读这一首词。(屏显)

(男女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男领)望长城内外

(男齐)惟余莽莽……欲与天公试比高

(女齐)须晴日,看……

(男女领)江山如此多娇,引……

(女领)惜秦皇汉武

(女齐)略输文采……只识弯弓射大雕

(男女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上面的朗读设计是分工合作型朗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演读。教师变换了朗读的形式,在这样的诵读中,学生兴趣盎然,领读的有种自豪感,配合的也有种责任感,大家在互相配合中读出合作的美感与愉悦。朗读的形式之美还可以体现在对课文的语言文字重新组合、重新编排来进行朗读,总之方法会有很多。

当然,朗读训练的设计远不止以上这些,这里就不再赘言。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朗读设计其实是可以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立体多维地体现在一起的,有时候的朗读既有层次之美又有角度之美,有时候的朗读既有角度之美又有形式之美,这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去设计。无论怎样,教师自己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技能,朗读教学要求组织得法,运用多种有效的朗读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扎实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猜你喜欢
角度形式文本
神奇的角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角度不同
人啊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