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军
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它可以使抽象的物理原理具有可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效突破物理教学难关,从而提升物理课堂效果。物理课堂整合自制教具,给初中生获得了展示才华的机会,解决了学校教学仪器的缺陷问题,使课堂互动充满乐趣。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应鼓励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动力,养成良好的创造习惯。因此,要想高效能地发挥教具的优势,使初中生满怀信心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就成为初中物理教师肩负的重任。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非常重视情景的创设,力求给学生展示一个可亲可近的物理世界。自制教具在情景创设中的应用,让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世界揭开了自己的神秘面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为了解释“用吸管喝饮料”的科学原理,笔者首先用一个带盖的塑料桶与一个用来接水的容器。首先,用打孔器桶盖上相距5 cm 的位置开两个直径约为1 cm 的小孔,盖上桶盖且用透明胶带对桶口边沿进行密封。其次,用粗铁丝给桶做一个能紧套在桶壁上的固定圈,将桶固定在铁架台上较高的位置。最后,给其中一个小孔紧插入长约50 cm 的透明塑料管。因现象奇妙,该装置被称作“神奇的抽水管”。
实验前,将漏斗插入桶的另一个小孔,把配好的红墨水装入桶,然后取掉漏斗。实验时,先在管口下方放上容器,然后用气囊对着管口抽气,看到水即将流出时马上取掉气囊,发现水流不断地从管口流下。奇妙的现象即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感到很好奇,没有动力,水为什么会自动流出呢?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分析原因。但是,一些学生还是存在疑虑。于是,教师再做实验并提醒学生观察,当用手指轻轻堵住桶盖上的小孔时,看到水流即刻停止。随即提问:“堵住小孔时,水流为什么会消失?”学生热烈地争论起来,看到他们个个满怀激情,教师倍感欣慰。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自制教具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自制教具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更加轻松、更加快速地掌握物理课本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成就感。比如在教学《空气的力量》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水杯、盛水的小盘子和蜡烛等制成教学工具:指导学生将蜡烛放入水杯中燃烧,待蜡烛熄灭后迅速将水杯倒扣在盛有少量水的小盘中,学生可以看到小盘中的水逐渐减少,拿起水杯时小盘子也会被吸起来。通过这样的现象来帮助学生构建对“大气压强”这一无形概念的印象,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迁移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新时期,教师要注重自制教具与传统教具的有机整合,将教具的作用发挥出来,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比如,讲初中物理《原子核、核能》,这部分知识相对枯燥,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物理教师可以先利用挂图帮助学生回忆原子结构的具体组成,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国外一些国家的核危机,增强学生对核反应的兴趣。接下来,物理教师提出互动话题:“同学们知道人类制造的最具杀伤性的武器是什么吗?”有的学生很快就回答是核武器。教师继续提问:“那核武器爆炸时的强大杀伤力是如何得来的?”引发初中生进一步思考。最后,利用火柴自制教具,模拟链式反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持续不断的、剧烈的燃烧现象,更加深刻地理解核裂变能够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核能,同时还可以向初中生渗透环保知识。
初中物理教师可以运用自制教具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以生活物品为基础的自制教具来拉近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能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并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这一实验中,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完成这样一个小实验。实验前,教师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两个饮料瓶和三根牙签,用1 mm 粗的针头在其中一个饮料瓶的上、中、下三个部位各扎一个小孔,另一个饮料瓶装满水。在牙签较钝的一端各拴一根长约10 cm 的线绳(要拴牢,拉动时线绳不能滑脱),三根牙签为一组把绳端拴在一起。实验时,将三根牙签尖锐的一端分别插入饮料瓶的三个小孔,小孔被堵起来后给瓶子装满水。一位学生把饮料瓶提起来放在水槽的上方,另一位学生水平拉动绳头。当三根牙签被同时拔出时,水流马上喷射出来,远近程度不同说明了压强的不同。实验现象生动明显,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综述,自制教具的过程是一个既艰辛又充实的体验,将自制教具运用到初中物理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初中物理教师要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引导学生自制低成本、高效果的教具,使学生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理解更透彻、更专业化,还要加强与传统教具的整合,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