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炜
正文:
土地肥沃方能成就起花草的绚丽,天宇高远才能嘹亮出鸽哨的清脆。
一马平川听凭骏马飒爽驰骋,一座深山任由猛虎纵横威风。同样地,一名语文素养深厚,激情昂扬的语文教师,其教学语言方能彰显鲜活的诗情画意,进而感染学生,收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给学生水一碗,教师当有满一桶。语文教师首要任务是充电,是夯实知识地基,提升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要本着教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不断开辟新的学习天地。
静下心来,于尺八阳台上借一抹月辉,重温《诗经》,再诵《伦语》;在水草茂盛的地方和最原始的情绪对话,去感受最古老的人性美,去体悟最纯粹的人情美,让兼葭深处的水源荡涤我们日益疲惫的心灵。
点一支红烛于项脊轩阁的小炕上,思舜禹,忆吴越;在经、史、子、集的湖畔亦或长满芍药的桥头,做眺望亦或回顾的姿态;明辨沿历史河堤一路走来的真善美亦或假恶丑,并提炼纯金,放在现代文明的阳光下,感受它的亮度。
铺一席凉竹,斜躺亦或平卧,翻一翻报刊,瞅一瞅新闻,让四肢与思想同时放松,让健康与灵感复活;索性写几首自由诗——不必过多拘泥于传统理论里,让诗意随风,自然生长。
唯独如此勤读常写,语文教师的文化才能一天天的厚实起来,讲起课来,才能旁征博引、生机勃勃、纵横古今;才能灌足一方土地,育好一方桃李。
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好:“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充满炽热的阳光”。我想说:语文老师不只要有火一样的热情,诗情画意般的浪漫情怀,更应富有表达能力,还原语文学科最原始的本色;唯有以诗一样的热情,鲜活的语言作媒介方可亲近莘莘学子诗一样的青春年华。更何况语文学科本身具有诗意性,情感性,不管哪一种文学样式,都有一样的美学情趣。
所以解读婉约诗文,当从筋节髓窍中婉曲出一种回肠荡气;品悟豪放词作,自该拍击一腔热血腾娜出气吞山河的气概来;小说有小说的曲折迂回,论文有论文的浩然庄严;不同朝代的文学反映着不同的爱恨情仇,一样的地方风俗传承着一样的文化品味……凡此种种,作为语文教师都该以诗意的姿态,扮演好各种角色,做不到栩栩如生,也该绘声绘色;入不了戏,也当入情入境。
本来文学是反映真实生活的艺术,真实的生活不需要装腔作势,而要实实在在,唯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自己感染别人。所以说,语文教师就该在洞悉生活的基础上,挥洒诗意,传播真情,不必矫柔造作,而应自然天真。
比如:畅游诗仙的“天姥山”当洒脱、浪漫;走近诗圣的“茅屋”当悲悯沉重;没有豪迈万丈的诗情,怎能领悟毛泽东笔下傲放于悬崖之上的梅之品格;少一份浩然正气,又如何能吼出“窦娥”的一腔怨屈;过多地背负成人气习,也无法感受罗密欧与朱丽叶用生命点燃的爱情圣火……
可以这样说:如果热情是射穿一切冷漠的利箭,那么诗意就是复活一切热情的灵丹妙药;热情燃烧不过朝阳,可诗意可以熔化一地月辉。语文教师徜能以生动鲜活的语言诠释大语文,定能让三尺讲台沸腾,让丈八教室澎湃,让学生的作文水平立竿见影。
文化批评界有一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语文教师的读者,当应看出最美的“哈姆雷特”来,这就是说语文教师自身要有审美能力;习惯用审美的认识鉴赏万物,用审美的眼光,打量面前的世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星辰,高山大川等等;习惯用审美的构思方式,传情达意,并把这种审美综合素养传承于学生,力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做到授之以渔。
就拿作文教学来说,语文老师自身的语言能力上去了,并能把美学思想渗透进课堂,自然站高了一个台阶。近几年高考作文备考几乎模式化,部分教师学生都在急功近利地抓些表面东西:讲几个历史事例,仿几行整齐华丽的诗句,整个是一大套。有内在美的,经得起推敲的文章,实在不多。如果语文教师平时讲授作文技巧,能亲自“下水”演示一番,时间长了,效果自然不同一般。
比如:在“炼句”这一教学环节上,教师可这样示范——。
若想表达“母亲勤劳”这一主题,可以写成“母亲从灶堂里站起,就成为一把亮闪闪的镰刀,把一缕缕朝阳锄务成一茬茬好庄稼”;若想传达“思念远方的你”这一语意,可以写成“我把风铃系在最高的风口,日日夜夜摇响你回归的足音”;若想表现“故乡情”这一旨意,可以写成“故乡”,让我成为你身体上的一根枝条,亦枯亦荣吐出你深藏的苦涩和甜蜜”……
只有用如此的审美心态,化抽象为具体,并以诗意的理性表情达意,才能引导学生写出情景交融的美文,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诗意盎然的境界,才能让学生的“语言”也绽放出鲜活的笑意,产生惊人的审美效果——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的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作水平。
所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自身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同时要刻意用美学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激发学生审美联想,引导学生用美学的理念去学习、写作,会收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