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博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对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条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够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帮助。
初中生刚从小学步入一个新的环境,正处于叛逆期,对学习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也多有不满情绪,从而影响自身的学习进程和效率,有的甚至会形成一种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多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之心,甚至不敢直视教师,感到恐惧。此时,教师需要放下领导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明确学生所需,在生活和学习上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内向和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对于学生的进步需要鼓励,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耐心地讲解,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教育,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真正地关怀自己,使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由心而生,学习的热情因此也会高涨。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灵活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教师教学的艰辛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进而尊敬教师。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改善学生和《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关系,还能帮助学生改善与其他科目教师的关系,从而营造一种和睦的师生关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中考的比重不是很大,时常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误解,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并不重要,所以在学习上不会下功夫。另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较为枯燥的理论性课程,也会让许多学生对其失去兴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比如,将现实情感生活融入到教学中,将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便能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中也是十分有用的。可以说,情感教学不仅是师生关系的纽带,更是学生与学习、生活的情感纽带,它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各种概念、规律既抽象又难以理解。一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要求学生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本中的重难点只是让学生勾画出来,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背诵,应付各种考试。这样的教学,脱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日常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观看电视纪录片和教学影视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理论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从情感上体会《道德与法治》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让学生从心灵上真正感悟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大意义。如上八年级上册第四课中的“诚实守信”这一课时,教师可将汉代季布的故事引入课堂,给学生带来新奇感,让学生通过故事的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出“诚信”话题。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借景生情,以理激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在一个新环境中学习,并且逐渐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判断力,有的便显得十分有个性,甚至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嗜好和习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责任除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需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门学科讲究的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一些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组织教学,从而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到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重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形式,不单单只停留在案例分析、故事讲解上,更要强调实践,也就是情境回归,情感升华,使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实践于课堂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教材上或多或少会存在着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形式的变化或者是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对旧材料、案例进行更换,对于教材的顺序,可根据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调整,使教材内容变成教师引领学生思考的工具,真正使教师从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