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公益互助模式中的人际传播对策

2019-04-06 05:56周君男
求知导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

周君男

摘 要:互助式公益中的人际传播至关重要,表现为个体参与公益或个体被助。施助者将服务社会作为主要动力,受助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自己既是参与者,亦是受益者,在获得帮助的同时也能够有平台和渠道去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校园公益互助;人际传播;文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1-0029-01

一、校園线上公益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模式

在公益活动中,参与人际交往的主体更注重自身的付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诉求,尤其是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的公益活动,更多的是基于公益事件本身,而非人际交往,即使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没有实际的交往沟通,也能够实现公益,这便是公益活动中人际交往的独特之处。这种传播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实交流的必要性,只要能够实现公益本质,公益活动中的人际传播就可以达成。

笔者重点分析网络公益活动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新媒体发展至今,公益活动的形式逐步从线下活动发展到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基于线上活动的特殊性,新媒体环境下公益活动变得更加开放和自主。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应远远低于线下公益活动环境,因此线上公益活动中的人际交往也变得隐蔽而轻松。网络的特殊性使公益活动的参与双方能够匿名,大大降低了曝光度和约束力。在现实公益活动中,人际交往的功利性比较重要,出于彼此的获得感,一方的作为会对另一方的心理和情绪造成一定的影响,更有甚者会形成困扰和束缚。传统的线下公益活动中人际传播采取面对面交流方式,而线上公益活动则有效回避了这一问题,省略了现实中的功利因素,公益捐赠和意见发表变得更加自由开放,打破了受助方线下接受捐赠的尴尬场面,也使得双方的人际交往更加自由,情感的交流也由此增加。

二、克服传播障碍的途径与技巧

1.提高文化素质,缩小传播符号差异

提升受助群体的文化素质和能力,能够有效缓解越来越困难的态势。公益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受助群体很容易滋生不劳而获的思想观念,而丧失对自身努力的要求。帮助受助群体提高文化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对他们的文化知识的熏陶,以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他们认识到需要凭借自身力量摆脱困境。

通过公益文化引导、联动教育等形式,受助群体可以在学习中受教育,在互助式公益活动的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践行,自然而然能够缩短施助方与受助方两个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更能够促进相互理解,更有利于社会公益的发展。

2.开展心理帮扶,消除族群情感隔阂

个体的心理差异对公益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效果保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公益活动中应对受助群体开展心理疏导、让施助群体消除心理隔膜,积极应对并有效缓解由于活动方式处理不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引导施受双方从公益活动本身汲取积极的因素,回避消极因素,更好地帮助受助群体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情绪和心理接受能力。

对受助群体进行心理帮扶的重要一步便是使他们认识到有困难不代表低人一等,不能因目前的困境而封闭自己,鼓励他们敢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3.增进情感沟通,促进族群相互认同

校园公益社团的公益活动保持长久和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是通过组织或管理的形式,让受助方和施助方两个族群加强沟通和联系。一是更好地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从而使公益活动本身更加实际;二是贴近受助者,增强受助者对活动的认同和接受。健康完善的大学生公益社团会经常举办交流活动,建立在科学的组织和情感沟通基础上的公益活动,更容易获得认同,也能够使校园公益健康开展。此外,加强大学生的情感投入和公益形式创新,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自我激励和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洲.论传播渠道的大众化[J].时代金融,2016(35).

[2]吴道锷.传统媒体公益传播的转型路径[J].东南传播,2016(8).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探讨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探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高农民素质的路径探究
深化士官远程学历教育的几点考虑
对高职韩语听力教学的思考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文化素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阐述加强高校艺术设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