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大开
【摘 要】从本质上讲,艺术是人文的,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因此,加强高校艺术设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其专业设计水平。本文将通过阐述艺术设计与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高校艺术设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现状,来说明加强高校艺术设计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艺术设计;高校学生;文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97-01
随着社会经济和知识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但是我国高校目前所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艺术设计学生的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
一、艺术设计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从内涵上讲,艺术设计就是借助人文的因素、以审美的方式来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和兴趣,以引起其购买欲望的创造性活动[1]。
从本质上讲,艺术是人文的,艺术设计者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了艺术设计作品质量的好坏[2]。因此,设计者要想使自己设计的作品受到欢迎,就必须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并能够将其人文因素运用到作品中,承担起一种引领风尚和完善设计的历史使命。
从发展角度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传统的只是在基础上略带艺术欣赏性的艺术设计作品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设计者要不断地提高文化素养,灵活地将具有人文气息的知识运用到作品设计中,从而提高其艺术作品的价值。
二、高校艺术设计学生文化素质现状
随着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的广泛关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高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文化素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目前,我国所推行的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从客观角度来说,多数艺术设计生选择就读艺术设计专业并不是真正的热爱艺术设计,而是因为自己文化基础课太差,又迫于考学压力而选择的一条升学捷径。因此,艺术设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本身就不高。再加上,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更是没有兴趣,致使其偏重于专业学习而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
(二)人文素养不高。由于社会实践不足和对艺术的理解不全面等原因,艺术设计类学生还是比较崇尚个性自由,不能正确认识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十分缺乏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艺术设计学生也只是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对于文化基础课则能逃就逃,逃不掉就以其他方式应付。由于文化素养教育的缺失,艺术设计学生还不能意识到自己人格中的缺陷,这对于其专业的学习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缺乏艺术实践能力。我们知道,多数高校艺术设计学生接触艺术设计时间并不长,因此其艺术实践能力是十分欠缺的,其艺术审美实践也是非常单一的,因而无法把握其他艺术的审美形式。
总之,文化素质教育的不足已成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培养不出具有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还严重制约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阻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高校艺术设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我们首先要了解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所谓文化素质,是指具有一定人类群体文化的人们在多方面所形成的与其文化相适应的综合的稳定水平和特征,它是科学与人文素质的统一[3]。在实践教学中,加强高校艺术设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加强其文化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其文化品位和人文精神。第二,加强素质教育,必须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这是因为文化素质教育对艺术设计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做好文化基础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使学生拓展思维,用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和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
当然,对于我国艺术设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通过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其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有利于培养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最终提高其作品的质量。
四、结语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艺术设计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也意味着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艺术设计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以实现高校培养出的艺术设计人才与市场所需要的相关人才的接轨。
参考文献:
[1]王晓玮.对当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15,(03):126-129.
[2]徐耀东,邵晓峰.创意人才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130-133.
[3]彭洪林,崔万秋.普通高校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