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角下日语翻译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2019-04-05 13:09吴震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核心能力实践教学

吴震

【摘  要】当前,翻译人才尤其是非通用语种的翻译人才是市场所急需的,但非通用语种各专业学生入学时多为零起点。为探索一条适合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角下,对日语翻译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核心能力  翻译专业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西安翻译学院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核心能力下的日语翻译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18B02)成果之一;西安翻译学院项目《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日语专业》(项目编号:X-YLJS201701)。

一带一路背景下,市场对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大增,但非通用语种各专业学生入学时多为零起点。因此,要培养具备翻译从业资格与能力的人才,并不能一味借鉴英语翻译专业的经验。那么,零起点的学生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最大限度将翻译课堂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努力使自身成为具备翻译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是包括日语专业在内的非通用语种面临的统一问题。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角下

日语翻译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对技能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研究多基于英语翻译本科专业,例如沈丽君的《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背景下翻译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路径》、孙文缘、戴聪腾的《校企合作下的技能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而包括日语在内的非通用语种与英语专业最大的不同在于零起点教学,且翻译教学资源、实践机会等均无法与英语专业相比。要把零起点的日语本科专业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市场要求、能够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翻译人才,需要借鉴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更需要探索一条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的新路。翻译职业核心能力是衡量外语专业毕业生是否具备翻译资格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立足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外语教学研究并不多,如吴亚琴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徐宁的《基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其研究对象均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目前,将翻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日语翻译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还是空白。

日语翻译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新国标中,日语专业翻译类课程有《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Ⅰ》《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Ⅱ》《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Ⅰ》《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Ⅱ》,这些均为日语专业核心课程。可见,日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口、笔译)能力是外语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学生学习翻译课程时,外语水平要低于英语专业学生,且非通用語种的翻译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的实践机会也较少。在有限的条件下,要把零起点的日语本科专业学生培养成符合市场要求、能够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翻译人才,围绕翻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构建教学体系,无疑是一条值得探索之路。

目前,国内对翻译职业核心能力具体内容尚无定论,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简称CATTI)大纲对各语种、各级别有具体规定。我们以日语二级笔译、口译资格考试大纲为例,探究专业翻译应具备怎样的职业核心能力。在CATTI官网上,《日语笔译二级考试大纲》中的基本要求为:1.掌握12000个以上日语单词及相应的语法知识;2.了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应的国际知识;3.有良好的中日双语表达能力;4.能够翻译中等难度文章,把握文章主旨,译文忠于原文的事实和细节,并能体现原文风格。《日语口译二级考试大纲》中的基本要求为:1.掌握12000个以上日语单词及相应的语法知识;2.了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应的国际知识;3.能够胜任中等难度的交替传译工作。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基本要求的前两条是完全一致的。第一条要求的是词汇量及语法能力,即外语的理解、运用能力。笔译要求的是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口译要求的是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再加上必须具备的汉语(母语)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专业翻译的职业核心能力应该是双语运用能力。第二条要求属于非语言能力,但这种非语言能力直接影响着译者的双语运用能力及翻译效率。翻译需要的非语言能力除了上述双语文化背景知识外,还应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译者只有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将两国文化背景知识融入翻译之中,才能准确了解客户需求、分析受众的接受能力、审美意识和文化习惯等。除了上述两点要求之外,要顺利完成一项笔译、口译工作,译者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笔译、口译专业知识和技巧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高校应从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等方面着手,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日语翻译专业教学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角下

日语翻译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1.加强校企合作

与英语专业不同,日语专业学生入学时几乎都是零起点,经过两年的语言基础学习后,绝大多数学生还无法熟练自如地运用日语,即使经过三年翻译课程的学习,也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翻译人才,也就很难获得实践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翻译水平及语言水平的提升,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高校需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实践机会,实践包括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实训实习两个方面。“校内综合实训主要包括专业实训、翻译项目管理等,校外实训实习包括专业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内综合实训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校外实训实习则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训实习。还可以通过选派专业教师挂职锻炼、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课程设置等,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

2.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翻译课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其改革要以提高应用性、培养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为目标。要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教师自身也必须有实践经验,但现实是很多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既无译著也无任何现场口译经验。这既有教师自身的主观原因,又有学校没有提供政策支持的客观原因。例如,很多高校教师都是研究生或博士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平时工作繁忙无暇从事翻译实践等。教师可以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翻译师资培训、考取翻译职业资格证书等提高自身素质。笔者认为师资队伍建设应分为两类,一是把外贸企业一线从事翻译的专家请进来,二是把学校的翻译教师派出去,通过二者有机结合逐步建立“双师型”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核心能力实践教学
跨境电商人才核心能力分析及培养路径选择
习近平领袖核心能力的演进轨迹
本科生核心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