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保证涉海高校在建设校际“互联网+优质中英海洋文化”阶段有良好质量,应认识到校际间合作的难点,并能结合当前涉海高校校际工作关键点,制定科学的发展、管理方案。本文就涉海高校在建设校际“互联网+优质中英海洋文化”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涉海高校;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解决;问题
目前涉海高校对学生培养较为重视,积极的采取多种先进的学生培养方式,尤其是在使用了互联网技术之后,不仅使得学生培养工作中的资源更加丰富,同时也让涉海高校在校际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但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也出现了一些不足,需要工作人员能对相应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1 建立涉海高校校际间“互联网+优秀中英海洋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1.1 资源共享在广度以及深度方面的不足
在实际开展校际间交流互动的时候,需要能以充足、优质的各种资源作为基础,通过各个学校将优质信息资源上传到网络云端来建立其优质的网络信息平台,为涉海高校开展校际间的交流活动创造基础。但在实际的涉海高校开展校际间合作的时候,虽然目前涉海高校都已经使用互联网开设了相应的网络课程,但受到各个涉海高校在师资力量、对于网络课程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差异,部分涉海高校当中的网络精品课程数量较少,还有的涉海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资源质量偏低,这也就影响了涉海高校在开展校际间合作交流时候质量。其次,部分涉海高校其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涉海高校当中负责资源共享建设的结构不完整,因在其开展工作的时候也就可能会在教师互聘、课程资源互选、跨校选课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涉海高校校际间共享资源建设存松散程度高的问题,未能实现规范性的管理。第三,当前涉海高校群体在发展中虽然逐渐组成了联盟,但在实际开展联盟活动的阶段中由于未能组织高效、有影响力的活动项目,因此也就导致涉海高校联盟难以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影响了联盟发展。
1.2 学分互认机制有待完善
在涉海高校开展校际间合作的时候,也需要建立起高效且切实可行的学分认定机制。但在当前实际开展校际间合作的时候,除了部分国际间的交流项目之外,网络平台上跨校选课模式下的学分互相认定以及折算机制存在较大不足。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部分学生在进行网络选课的时候出现了学分认定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涉海高校网络选课的长远发展。
1.3 网络教育平台课程互选类型较为单一
从当前实际的中英海洋文化类型课程发展来看,存在着课程数量偏少的不足,通常在线类型课程主要是公共类型选修课,专业课程数量偏少,这也影响了学生学习方面的积极性。而且从课程内容方面来看,无论是公共类型课程,还是专业类型均在中英文化方面较少。
1.4 在线学习方面教学管理有质量有待提升
当前在线学习发展较快并且吸引了大量学生的注意,让大量学生参与到了在线学习当中,但目前在线学习课程的退课率也较高,很大部分学生未能坚持到最后,而是选择了中途放弃,这不仅影响了在线学习教育工作的质量,同时也导致教学资源出现了浪费。
2 推动涉海高校校际间“互联网+优秀中英海洋文化”发展的措施
2.1 强化涉海高校在校际间的合作
通过涉海高校校际间的良好合作,也就能让更多优质资源得到充分的使用,发挥出相应资源的价值,让涉海高校教学培养工作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而在实际的涉海高校校际之间合作中,可以采用联盟等众多形式,这样也就能让各个涉海高校有更好的联系、互动,这样也就能更好的进行教学资源共享。
共建涉海高校校际资源平台,扩大优质资源的受益面。各种联盟推动涉海高校从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各校把最具特色的课程、最强的师资力量展示出来,共同建设优质视频网络课程,建立基于网络视频的混合教学模式,形成优质课程市场化共享机制,从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共享,弥补优质课程与师资力量的不足。
2.2 推进中英海洋文化精品课程的建设
设计涉海高校“中英海洋文化论坛”板块,定期展示一些名人肖像和故事、介绍海洋文化和海洋民俗、展示近期海洋事故和相关法律法规;定期举行校际的海洋知识竞赛、海洋景观设计大赛、海洋热点话题辩论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海洋气氛。
增加“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课程,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海洋贸易、海上运输、海洋民俗、海洋信仰、海洋文学艺术等知识,增强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差异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增加校际学生寒暑假的中英海洋文化活动。一方面,增加往来。由于每个涉海高校的地理位置不同,校际学生往来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海洋民俗文化。另一方面,增加海洋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今年暑假大连海洋大学组织的“我身边的海洋——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专业教师和各年级学生组成9支队伍利用暑假约1个月的时间,分赴大连、乌鲁木齐、兰州、遵义、沈阳、西安、泉州、四平、南京等地,在进行海洋意识调查的同时弘扬海洋文化、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呼吁海洋环保。
2.3 拓宽校际学分互认的渠道分析
涉海高校应该将地方、区域、跨国界的优质教育资源运用到“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体系下,建立明确规范统一的“学分折算标准”,制定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拓宽校际学分互认的渠道。如在相邻的学校间开展合作,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在相距较远的高校间通过签订合作办学意向书、实施交换生的形式进行交流,所修课程和学分将获得学校认可;利用“互联网+教育”平臺探索新型的网络教育联合办学模式。
2.4 加强对教学管理环节的监管分析
对网络平台提供方的监管。涉海高校校际优质资源平台的建设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持和高效的网络学习系统支撑。因此,网络平台必须有专门的专业人员负责维护、监管、升级,保证平台信息的及时发布和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保证学生“互联网+学习”的质量,线上课程的要求、上课方式、考核方式、奖惩方式等在学生选课时就予以明确规定,及时发布在选课平台上。各涉海高校应列出最具特色的课程、选拔最强的教师团队作为线上课程的开课老师,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保证网络课程的质量;建立完善的互联网+评价系统对教师的授课、师德、指导等方面进行测评,督促开课教师认真严格开展线上线下课程的融合。
3 结束语
涉海高校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优势教育资源,因此网络技术也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辅助技术。并且涉海高校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开展中英海洋文化交流的时候也应对自身工作不断进行完善,从更好的推动涉海高校校际间交流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艺玲.涉海高校“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9):207-207.
[2]张艺玲.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7):132-133.
[3]周琦.淮海工学院建设海洋大学的策略选择[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6):130-132.
[4]陈凤伟,金少良,李娟,等.集团化办学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34-36.
作者简介:祝宏(1979-),女,辽宁大连,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