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2019-04-04 00:55韩旭
科学与财富 2019年4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新形势传统文化

摘 要:以道德涵养、教学相长和知行合一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书院教育理念与当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一脉相承,具有天然的文化融合性。本文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实施中华文化价值教育工程,探索现代书院育人模式,构建以经典教育为核心的文化传承体系、以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德性涵养体系和以道德践履为重点的实践育人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融合。

关键词:新形势;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语文教学要贯彻立德树人方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高校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一)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要求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和“教学的教育性”观点,认为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不会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就是说任何学科都是知识与教育密切联系的有机结合,语文学科亦是如此。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情感性,因为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它总是与一定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意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语言的这种自然代码和文化代码的双重特性,也自然使思想教育性成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忽视思想教育内容。语文教材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思想性,我们不能脱离思想内容单纯地进行语言文字学习,而要透过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的语文形式,充分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及个性品质。

(二)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北宋教育家张载说:“德薄者,终学不成也。”德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积淀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尤为重要和紧迫。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我国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是培养核心素养,这就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德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措施

(一)发掘传统文化精髓,扩大有效供给

对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主要解决我们有什么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又不失生命力、博大精深而又互为补充、百家争鸣而又有共同价值追求。过去,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不足。一要注重发掘释、儒、道等诸子百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依托专业和师资优势,师范类高校可挖掘和借鉴孔子、鬼谷子等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思想精髓,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教育全程。二要注重发掘传统经典著作的教育价值。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具有治国理政、社会伦理、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异域风情等丰富的内容。家训名著《孔子家语》、处世名著《菜根潭》中的诸多篇章对大学生仍有现实和教育意义。三要注重发掘中华传统节日的现代价值。例如,挖掘端午节文化内涵,引导大学生学习屈原爱国、为民、求真、向善的情怀;挖掘重阳节的现代教育价值,引导大学生重视亲情、关爱家人、尊老爱老。

(二)改革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语文学科的德育方法不同于政治课,政治课的教育方法一般是让学生接受正面的、直接的教育,类似于“贴标签”,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方法则是“潜移默化”式,即利用语文课文中的德育要素,通过导语、课文细节、主题思想或人物形象等熏陶感染学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会自觉调动主观认知、情感,使思想获得启迪,灵魂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三)围绕立德树人建立中国传统文化校园文化体系

古有“孟母三迁”,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环境和氛围的重视。如今,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对立德树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构建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是立德树人的文化载体,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戏剧、书法等传统载体,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自媒体网络文化教育,建立校园文化体系,既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实现了立德树人文化教育。

(四)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思想和行为的选择性、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呈现出新的变化和新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实践、服务和考评环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坚持“一元”主导“多样”,“主流”引导“潮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铸魂”,坚定崇高信念,坚守道德制高点。要严格考核管理,健全制度规范,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把育人质量和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评价体系。

结论:

简而言之,語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应发挥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掘德育内容,熏陶感染学生,促进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及个性品质的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之人。为此,文章主要围绕新形势下,高校语文教育中立德树人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瑞华.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2]沈壮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4).

[3]赵本姝.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5,(04).

作者简介:

韩旭(1985.1— ),佳木斯职业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新形势传统文化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