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坚强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2019-04-04 01:05庞同涛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后踝踝骨踝关节

庞同涛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人民医院骨外科,山东聊城 252400)

踝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如果骨折复位不佳,可能会出现骨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1]。近年来,临床上针对踝骨骨折块是否进行固定仍存在一定争议,有学者认为当骨折块累及关节面超过1/4时可给予固定,而部分学者则对踝骨骨折块固定效果存疑[2]。该研究中以,2017年11月—2018年11月为研究时段,分别对一组患者进行后踝骨折块固定,另一组患者不给予后踝骨折块固定措施,比较2种治疗方法对关节稳定性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中男15例,女18例;患者的年龄在 25~59 岁,平均年龄为(41.21±3.64)岁;致伤原因:扭伤8例,摔伤12例,车祸伤13例;右踝19例,左踝14例;骨折分型:Ⅰ型10例,Ⅱ型12例,Ⅲ型6例,Ⅳ型5例 。参考组中男16例,女17例;患者的年龄在 22~72 岁,平均年龄为(41.02±3.41)岁;致伤原因:扭伤7例,摔伤13例,车祸伤13例;右踝17例,左踝 16例;骨折型:Ⅰ型11例,Ⅱ型10例,Ⅲ型5例,Ⅳ型7例。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均为首次出现踝骨骨折;均为单侧肢体骨折,无其他骨折;受伤至治疗时间均在3 d以内;均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的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存在可能影响关节功能评分者;存在既往踝关节病变或手术史者;合并严重的感染者;合并精神疾病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实验组采取手术坚强固定后踝骨折块,全部患者均取俯卧位,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入路方式,对于后外侧手术的患者采取的是后踝骨折入路方式,在腓骨后缘和跟腱外缘间作手术切口进入后踝骨折,在影像学手段的直视下,对患者的骨折块进行复位,采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采用腕关节T形钢板进行支撑固定,外踝和内踝骨折入路为常规手术入路,首先采用直径为0.4 mm的半螺纹松质骨钉两枚,对患者的内踝骨折进行固定,并采用直型重建钢板对外踝骨折进行固定,手术过程中需要对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软骨损伤进行修复,术后采用石膏进行临时固定。骨折的手术顺序是后踝、外踝、内踝。参考组患者在C臂X线下对骨折部位进行手法复位,复位后采用石膏进行外固定,全部患者均取仰卧位,与实验组一样,全部患者均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外踝或内踝骨折采取常规入路,首先采用直径为0.4 mm的半螺纹松质骨钉两枚对患者的内踝骨折进行固定,并采用直型重建钢板对外踝骨折进行固定,固定后对后踝骨折块进行手法闭合复位,复位后进行外固定。全部患者均在手术后进行常规的功能锻炼,术后3 d引导患者踝关节进行非负重活动,每次活动时间超过5 min,术后7 d引导患者进行部分负重活动,训练强度要由小渐大,逐渐提升负重的训练难度,手术治疗一个月后,指导患者进行完全负重行走,加强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训练。

1.4 疗效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肿胀、疼痛、X线等评分,总分120分,各项指标的满分分别为30、35、20、35分,分值越高提示恢复情况越好。(1)优:分值106~120 分;(2)良:分值为 91~105 分;(3)可:分值为 75~90 分;(4)差:分值为 75 分以下。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 χ2检验,分别用(±s)、[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肿胀、疼痛、X线等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肿胀、疼痛、X线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参考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肿胀、疼痛、X线等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肿胀、疼痛、X线等评分比较[(±s),分]

组别 踝关节功能 肿胀 疼痛 X线实验组(n=33)参考组(n=33)P值32.35±3.65 27.54±4.02<0.05 9.36±3.01 14.20±2.98<0.05 29.68±3.65 34.58±2.99<0.05 29.65±2.98 23.66±3.54<0.05

2.2 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关节功能优良率更好,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n(%)]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下肢承受负荷最大的关节之一,也是最容易出现损伤的关节,踝关节包括距骨的上关节面胫骨和腓骨远端,一旦发生损伤,可能会增加退行性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因此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3]。目前大多数临床研究认为,对踝关节骨折应进行尽早地解剖复位,修复断裂的韧带,牢牢固定骨折[4-6]。

目前临床上对于后踝骨折块是否进行固定存在争议,主张进行固定的学者认为对骨块进行固定后,可加强后胫腓韧带对下胫腓关节的稳定度,使踝穴的稳定度增加,并且患者在运动状态下可减少关节面间的剪切应力,从而可降低软骨损伤。持反对态度的学者则认为,若骨折块面积大于关节面10.00%,无论固定于后均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也就是说是否采取固定还需要依据患者的踝骨骨折块与关节面的大小。

目前国内普遍认为若踝骨骨折块小于25.00%关节面,术后骨性关节炎和疼痛的发病率更低,而当骨块的体积超过关节面的25.00%时,则在手术后容易发生前后位移,使骨折处形成位置偏差,在愈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台阶形不规则胫骨关节面,会使得患者的负重和关节活动度受到明显的影响,增加骨性关节炎及术后疼痛的发病率[7]。

该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通过对后踝骨折块进行固定。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肿胀、疼痛、X线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参考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关节功能优良率更好,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相比于不固定后踝骨折块,对后踝骨折块固定治疗更有助于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促进患者的疾病改善,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本研究的开展时间较短,因此未对患者的远期预后质量进行随访,笔者将在今后逐步完善实验方案,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探讨手术坚强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后踝踝骨踝关节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基于三维有限元仿真模拟的踝骨损伤生物力学分析*
后踝骨折的治疗与研究进展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经后内侧和后外侧联合手术入路治疗内踝后踝冠状位骨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