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急性期面瘫的效果和机制探讨

2019-04-04 01:05李文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面瘫面神经急性期

李文娟

(甘肃省秦安县中医医院针灸科,甘肃秦安 741600)

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麻痹,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该文主要以2016年8月—2018年8月为时段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由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病因可为寒冷刺激、嗜神经病毒感染、风湿性神经炎、茎乳突孔骨膜炎等引起,早期的病理变化为营养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受压等炎性改变,临床症状、神经受损程度和恢复时间与水肿程度、持续时间呈正性相关[1],如不能及时纠正,可造成局部神经变性、轴突变形、萎缩,不但影响患者的外貌,还会加重心理负担,对患者的社交、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该病一般分为3期,即急性期(发病1周内)、恢复期(发病1~3个月)和后遗症期(发病 3~6个月以上)。对于急性期面瘫,西医治疗一般采取抗病毒、营养神经、扩张血管,或口服激素等方法,而中医经络理论认为此时病邪轻浅,适当针灸可引邪外出,经络得疏,气血得行,减轻病变神经炎症渗出和水肿,降低神经受损程度,进一步控制病情的发展。该文选取71例急性期面瘫患者,分别在发病的不同时间段采取中医针刺治疗,从而对比和分析针刺疗法对急性期面瘫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接受治疗的面瘫患者中拣选71急性期病例。对于发病后只采取中药和西医常规方法,1周后给予针灸治疗的患者,将其划定为对照组(n=35);将急性期即配合针灸治疗和中西药治疗的患者划定为研究组(n=36)。对照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9~53岁,平均年龄(36±4.5)岁。研究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 18~54岁,平均年龄(37±4.7)岁。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成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发病后口服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等西药,同时配合中药汤剂治疗,1周后再采取针灸治疗。中药以牵正散为主加减,方药组成:白僵蚕 12 g,白附子 12 g,羌活 6~9 g,桂枝6~9 g,乌梢蛇 6~9 g,半夏 6-15 g,化橘红 9 g,白芷 9 g,制南星 6~9 g,桃仁 9 g,防风 6~9 g。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加减。

研究组实施中医针灸治疗,对局部皮肤消毒,使用毫针进行针灸。主穴:地仓、颊车、阳白、四白、攒竹、颧髎、合谷。辨证选穴:风邪外袭加风池、翳风、外关,虚风内动加太溪、足三里、风池。随症配穴:鼻唇沟平坦加禾髎、迎香;目不合加阳白、申脉、攒竹;鼻中沟歪斜选加水沟;面部板滞加巨髎、四白等。手法为平补平泻,或根据患者体质随证补泻。每次治疗留针30 min,10次/疗程,中间休息2~3 d。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并计算和对比两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痊愈率和有效率根据评价标准(痊愈、显效、好转、无效)计算,以痊愈、显效、好转人数为有效人数,并计算痊愈人数在组中所占的百分比。

疗效评价标准[2]:(1)痊愈: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病变侧眼睑侧闭合完全,鼻唇沟对称,面部两侧肌肉对称,口角无歪斜;(2)显效:患者面神经功能大部分恢复,病变侧眼睑可闭合,鼻唇沟稍浅,笑时可轻微口角歪斜,但静止时面部肌肉对称;(3)好转:患者面神经功能只有部分恢复;(4)3个疗程治疗后,面神经功能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

面神经功能评定采用美国耳鼻喉头颈部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kmann面瘫病疗效评价表[3],分别计算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评分,评分越低,说明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好。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3个疗程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82.86%,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临床痊愈率为63.89%,明显高于对照组42.86%的有效率。如表1所示。

表1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

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3个疗程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t值 P值研究组(n=36)24.03±3.466.52±1.3428.3150.0000对照组(n=35)24.58±3.867.36±1.5324.53530.0000 t值0.63262.4629 P值0.52900.0163

3 讨论

中医学所谓的面瘫,最常见于西医的Bell palsy麻痹,一般认为由于面部受寒而致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组织缺血水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供给不足而发病,严重者可致神经功能变性。该病发病较急,且多发于右侧,无年龄差异。临床症状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可伴2/3味觉障碍,或听觉过敏等。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劳累过度,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失固是该病发病的内在因素,而风邪(或寒或热)乘虚中于面部经络是外因,正邪相搏,使得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约,从而出现口眼斜诸症[4]。 正如《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同时,中医经络学说认为,手足三阳经均上行于头面部,如足太阳筋经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口颊部为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所主,若病邪阻滞经络,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即可致该病发生。故《灵枢·经筋》曰:“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如果未能及时阻止病变发展,日久筋络失养,还可出现筋肉挛缩拘急等。

对于该病的治疗,中医针刺疗法具有显著效果,被现代中西医临床证实,并得到社会所公认,但是否在面瘫的急性期即开始针刺治疗,则有见仁见智之争。该文研究结果支持在面瘫急性期即应该采取针刺方法,此因为面神经水肿或脱髓鞘、神经轴突变性为面瘫急性期主要病理变化,而针刺相关穴位可调节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浓度及分布,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保护细胞膜的功能稳定,进一步促进炎性水肿的吸收[5]。从中医经络理论分析,面瘫急性期外邪初侵,病位尚浅,及时施以针疗可引邪外出,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使得阳气得展,筋肉得气血之濡,则筋脉收放自如,从而促使疾病恢复正常。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针刺疗法中所选颊车、地仓,位于面神经颅外段各分支解剖区,通过针刺可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水肿症状;而合谷为循经远端取穴,在急性期采用泻法,可祛除阳明筋络之邪[6]。

该次研究将该院针灸科收治的71例面瘫患者分为两组,在配合常规中西药治疗的前提下,分别在急性期(研究组)和非急性期(对照组)采取针刺疗法,其中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及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而且研究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亦优于对照组,有力地证实了在面瘫急性期即应该采取针刺方法的立论。

综上所述,急性面瘫采取针灸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同时能提高治愈度和治疗有效率。

猜你喜欢
面瘫面神经急性期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