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 《牡丹亭·惊梦》之音乐学分析

2019-04-04 08:21
人文天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杜丽娘唱段汤显祖

曾 晨

昆曲 《牡丹亭》中展示的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令后世望洋兴叹,至今仍是昆曲舞台上的常演剧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从原作出发,结合苏州昆剧院和北方昆剧院的演出资料对其中《惊梦》一折展开分析,依此剖析其艺术及文化特征。

一、 “惊梦”剧情分析

“惊梦”一折是杜丽娘不顾父母拘禁,走出绣阁与丫鬟春香游园赏春,在看到春色美景后不禁陶醉,少女情怀荡漾,并入梦与一俊俏书生相遇,可惜好梦不长,醒来后怅然若失。

不难看出,作者汤显祖赋予杜丽娘大胆、细腻的性格,这在之前的戏剧作品中并不多见。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大都依附父亲、丈夫生活,受礼教约束,少有能主宰自己命运者。当代人对此的解读多为杜丽娘与命运的抗争,冲破封建礼教思想。但笔者认为,这是当代人没有完全还原历史环境而得到的理解。杜丽娘的行为表现其实是依心而行,是自我情感的真挚表达,并无后世赋予的抗争精神。汤显祖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也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杜丽娘身上表达出来,借此抒发心中苦闷。

二、汤显祖的创作动机

《牡丹亭》的创作时间为1598年,时为明代中后期,此时明朝君王大都昏庸无能,不问政事,致使大权旁落宦官之手,这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是沉重打击,这一时期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戏剧内容达到高峰,以汤显祖的 “临川四梦”最为著名,汤显祖的创作动机之一也源于此处。

在思想意识层面,明中后期,心学盛行。王守仁及其弟子推行的心学思想鼎盛一时,其在思想上反对程朱理学的 “格物致知”,认为 “理”在人“心”, “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 “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①由心而发,知中有行,这正是《牡丹亭》表现出的思想,杜丽娘由心而发,入园入梦,又因情之所至,饮恨长辞,此皆为心学精要的体现。正如汤显祖在 《牡丹亭》的题记中写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②汤显祖在对情的把握方面显然受到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影响。虽然笔者未能找到二者在思想领域直接交流的证据,但其二人主要的活动地区都是江西、浙江两地,③且 《牡丹亭》诞生之时心学已十分显赫,因此笔者认为,汤显祖创作 《牡丹亭》在思想层面受到了心学启发。

在体裁方面,汤显祖选择昆曲可谓不二之选。首先,昆曲在当时已成风靡之势,由于在文人阶层中备受推崇, 《牡丹亭》能成为传世之作也与昆曲盛行有直接关联。其次,昆曲这一体裁善于抒情。当今我们之所以习惯称昆曲而非昆剧,是因为昆曲重曲而非剧,诚然,昆曲中许多优秀剧目都成为日后戏剧剧本创作的故事源泉,但在昆曲中,曲有着更大意义,即抒情。昆曲长于抒情而非叙事,从其唱词辞藻之华丽便可见一斑。昆曲由文人阶层兴起,并以北曲及受北曲影响发展起来的南曲为主要风格。自南宋以后,江南地区人才辈出,南曲诸腔逐渐发展起来,明代四大声腔昆山、弋阳、余姚、海盐即是由此而来,后由昆山文人魏良辅对昆山腔改革,昆腔渐而流传广泛,并受众于南北各地,其腔才是核心要素,剧目、故事皆依声腔、曲牌为主,即以曲为主,抒情自然成为昆曲的重要环节,如本文分析的 “惊梦”一折,有大量杜丽娘抒情独白的部分,也正是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些优美的诗词和婉转的曲调才将剧中情景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将观众引入剧中情景。

可见汤显祖在创作 《牡丹亭》时所受社会环境影响深刻,也只有在这样的时代才能有此杰作。

三、 “惊梦”中的杜丽娘

在观看了北方昆剧院两版 《牡丹亭》之后,再与原作对比,北昆版在篇幅上都大有缩减,显然是受到了现代戏剧思想以剧为主的影响,把戏剧内容更加集中地表现在舞台上,但北昆版 《牡丹亭》对“惊梦”一折改动不大,也能看出此折在整部剧中的重要性。在这一折戏中,杜丽娘共有七个唱段,分别为 【绕地游】 【步步娇】 【皂罗袍】 【好姐姐】 【煞尾】 【山坡羊】 【尾声】。 “惊梦”是杜丽娘第一次走入花园,春色宜人,让她心驰神往,因此在此折中,前四个唱段杜丽娘情绪欢快,以一板一眼为主。随后杜丽娘反思自己命运,大有失落之情,板式徐缓,以一板三眼为主。

这几个唱段有一重要的共同特征,均为羽调式,且落音均有下行趋势,落于低音la,唱腔也围绕羽音展开。

以 【绕地游】为例,羽音和角音是唱腔核心,其中角音又对羽音起支持作用,羽调式带有婉转、细腻的效果,这与西方音乐的小调特征有些相似。在展示女性柔美一面时,羽调式比较符合其特性。

在 【步步娇】中也有相似特征,如下图:

羽调式在昆曲中比较常见,笔者认为这虽然是昆曲声腔的主要特征,却非根本原因,传统戏曲的特点是依字行腔,唱词的声调走向才是声腔发展的决定因素,例如唱段中所有入声字均为短促或有短促空拍效果的音型,而词句的上句结束为阳平音时均落角音,下句唱词则为去声,结束于羽音,在旋律进行中,字调对声腔曲调也有很大影响,只是昆曲唱词在吴语基础上演唱,熟悉普通话的研究者不易发现这一问题。

在 【山坡羊】这支曲子中,杜丽娘感慨自己命运,这一段中唱腔起伏最大,从低音mi至高音re,这是杜丽娘情感宣泄最强烈的片段,最后一句 “泼残生除问天”道出了她的心声。

“惊梦”一折将杜丽娘的个性充分展示出来,羽调式在此折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杜丽娘追求心性的自由始终如一,贯穿于全剧始终,在 “惊梦”中最为鲜明,羽调式也贯穿始终,虽然昆曲中并不具有明确的人物主体音调,但调式特征还是非常明显,另有一个句尾落音音型也贯穿始终,例如:

在这几个落音中,轩字为阴平,其他为去声,行腔具有明显的统一特征,但轩字的音调是先平后降,即照顾到了字调,又统一了调式特征,由此也可看出昆曲中词曲融合的艺术特征。

四、 《牡丹亭·惊梦》的文化意义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 《西厢记》。《牡丹亭》成功塑造了杜丽娘这一角色,将至情至性的思想写得淋漓尽致,情可以超越生死,打破轮回,这种神鬼戏的剧作手法虽不属首例,在后世戏剧中也有优秀之作,但杜丽娘的生死皆因情而起,可谓至情境界。

“惊梦”一折表现出最重要的文化意义是肯定人欲。当梦幻中的柳梦梅突然出现在她面前时,她便兴奋地投入柳梦梅的怀抱,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青春及笄,本应获得性欲的满足,本应享受到人间的快乐,这就是杜丽娘首先要追求的。在满足生理欲望的同时,她感受到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进而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惊梦”在 《牡丹亭》原著中是第十回,对后续故事展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杜丽娘的人物性格通过唱腔唱词也在此回中得以立体展示,在欣赏和分析唱段时,笔者赞同洛地 “无主腔”的分析观点,并认为依字行腔是其基本要素,且吴语方言的特性在唱腔中意义重大。汤显祖所要表达的由心而发,至情至性的思想也逐渐显现出来,从中笔者还窥探出王守仁心学思想对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影响。正如杜丽娘所言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通过分析和探索,昆曲艺术中的精彩之处才得以彰显出来,昆曲神韵之美也更易于为人所知。

注释:

① (明)王守仁,《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② (明)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③二人晚年都在浙江,虽有年代差异,却不能说明其在思想上没有影响。

猜你喜欢
杜丽娘唱段汤显祖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绵绵古道连天上
由《歌剧魅影》中唱段分析看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
一弯新月挂半天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抚州市积极推进汤显祖名篇进教材
汤显祖《邯郸记》的喜剧色彩
汤显祖为戏成痴
汤显祖为戏成痴
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