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型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019-04-03 05:41卫淑萍樊艳敏
读天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留守儿童

卫淑萍 樊艳敏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留守儿童”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而城乡结合地区的“留守儿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问题。笔者结合实践,在探讨城乡结合地区“留守儿童”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其主要教育对策。希望能对城乡结合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乡结合;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带动了大量的农民工流向城市,由此引发了“留守儿童”问题。而在农村与城市相互交融的城乡结合地区“留守儿童”问题,虽然相较于远离城市的农村没那么严重,但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背景下,这一问题对学校形成了很大的困扰。为了更好的解决城乡结合地区“留守儿童”问题,首先针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并依照城乡结合地区“留守儿童”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 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特点

(一) 亲情缺失,部分“留守儿童”内心孤僻

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亲情缺失虽不是排在第一位的主要因素,但却是最严重的。尤其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心灵上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很大影响,以至于出现内向、性格孤僻等特征,这些“留守儿童”常常容易激动,自控力不足,不善与人交往,易发怒。

(二) 教育缺失,部分“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差

“留守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进行照顾,这些老年人,多数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例,虽然非常希望孩子能够学习好,但很难在学习上给孩子进行有效地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家庭和田间工作比较繁重,对孩子的教育明显不足。而这些“留守儿童”都是自控能力较差的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对学习进取心,做功课也是为了应付老师,一旦他们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三) 监管缺失,部分“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差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得部分“留守儿童”在失去了必要的道德和纪律约束,形成自由散漫,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由于地处城乡接合部,这些孩子往往逃课上网、酗酒赌博、拉帮结派等。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部分“留守儿童”在价值观念上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出现了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偏差,养成了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乱花钱、摆阔气等陋习。

二、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一) 爱是抚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一剂良药

“留守儿童”,尤其是那些父母双双在外的完全“留守儿童”,老师的爱是抚慰他们最好的良药,是矫治“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情绪紧张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必须用爱心去了解每一位“留守兒童”的独特心理,用爱心去包涵、尊重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每个“留守儿童”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 加强教育,是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习惯的重要途径

要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找学生谈话,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需求,身体力行的给予他们心理安慰,鼓励他们乐观向上,积极面对困难;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涉及人身安全和人身伤害方面的安全常识,养成洁身自好的行为习惯,对于留守女孩,老师还要特别强调性安全教育及防范意识;在生活上,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道德上,要对他们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所有这些教育并不是刻意的,而应当成为一种融入日常生活及教学活动中“润物细无声”的责任与规范。

(三) 建立良好的沟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立“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学习之间的桥梁,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与其父母面谈,使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以那些娇生惯养、花钱大方的“留守儿童”为例,及时与监护人及孩子父母进行沟通,取得对孩子一致的教育态度,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耐心正确地引导,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强化管理,对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留守儿童”由于家长不在身边,许多儿童都有不良习惯,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往往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成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为此,对“留守儿童”在校平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进行认真仔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正确指导。为“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将“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变化都应纳入到量化的档案管理中;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等。校外管理主要采取监督和调查手段,并将搜集的信息纳入档案管理。

三、 结束语

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但其核心依然是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应当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沟通、管理等诸多方面开展系统性的教育,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教育环境,更多地承担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使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工作,使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振兴驶入和谐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张德山.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现代教育,2016(9).

作者简介:

卫淑萍,樊艳敏,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关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留守儿童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