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母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科目,也是小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科目,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在小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的科学地位,并在教学方法上下一定的功夫,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结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将情景教学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语文;学生兴趣
小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来获得的,这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有直接的关系。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习惯采用填鸭式教学,不仅打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启发,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也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而采用情景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表演、生动的画面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文本中的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在提问中创设情境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所以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他们往往总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要想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还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作为提示。所以,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和探索,最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小摄影师》时,笔者先让学生仔细并有感情地阅读了这篇文章,并让学生体会文中小男孩和高尔基的形象。在进行到第十自然段时,笔者讓学生仔细阅读“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这句话,然后为学生设置了一定的问题:“这句话反映了高尔基的什么心理状态?”“小男孩会回来吗?”让学生在文章的前后自然段中寻找这两者的联系性,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形式,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束缚,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呈现出来,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体会到高尔基对少年儿童深深的爱和关怀。
二、在直观呈现中创设情景
现在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工作中。语文教师作为新时代文化的传播者,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将多媒体等技术搬到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语文的理解和感受力。但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注意适宜性,要将多媒体和教材的内容相联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体验。
例如,小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发展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尤其是在进行到童话故事教学时,教师如果采用一定的故事视频,那无异于锦上添花。比如在教《女娲补天》时,本文正好是我国的经典神话故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版《女娲补天》,在流动的画面中,学生个个看得比较入神。在观看了动画视频之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视频中的故事内容。然后在后来的阅读欣赏课中,笔者为学生提出了如下思考题:(1)女娲为什么要补天?(2)女娲补天需要什么东西呢?(3)最后补天成功了吗?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笔者让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最后由每个小组的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通过多美体的教学形式,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众多的参考,还丰富了文章人物的角色特征,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顺利走进课堂教学中。
三、创设生活化语文教学情景
语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和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感知和体验能力。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可以避免枯燥的课堂形式的形成,让学生带着激情和热情参与课堂,在课堂中升华对生活的感悟。
例如,在《爬山虎的脚》这一文教学中,笔者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有没有观察过农民伯伯平时是怎么种植丝瓜和黄瓜的?我亲眼见过农民在丝瓜和黄瓜的茎长到一定程度时,农民会给它们搭一定的架子,这样它们的藤就不会乱长了,而是沿着架子一直向上长。而爬山虎却不同,它本身就是一个个架子,不需要借助任何助力,它依然能往高处长,墙上、屋檐上等都能看到它的傲视姿态。那么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见过爬山虎?你能结合自己的认识,描述自己所见到的爬山虎吗?”通过笔者的牵引,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学生竟能结合爬山虎的特点将其形容为“像藤,像蔓,结实而有韧性”,有的学生将其茎形容为“像猫的爪子紧紧扣在墙上”。看到学生们形容得这么逼真,笔者给予了这些学生表扬并顺势将他们带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通过生活化的情景创设,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转化。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情感还处于比较浅显的形象认知层面,语文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创设较多的教学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还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最终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惠琴.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实施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
[2]李再忠.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应用[J].学周刊,2018(22):113-114.
作者简介:
黄健平,江西省丰城市,江西丰城市杜市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