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钰
摘 要:大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阐述了心理疏导的基本内涵,通过现实依据深入剖析了大学生党员心理疏导目前的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路径探索,把大学生党员心理疏导工作落到实处,使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说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大学生党员应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以坚定的信念面对各种困境和挫折。大学生党员是新时代党的新一代的中坚力量,又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思想引领者和实践带动者。因此,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疏导,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
一、心理疏导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报告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導。心理疏导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在西方国家提出的心理辅导与心理疏导疗法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丰富与发展整合而成的,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随着我们走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教育愈发得到重视。运用心理疏导的手段来开展大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会有效避免大学生党员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党员朝着理性、积极的状态发展,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
疏导的基本含义是疏通、引导。心理疏导方法是指针对人们心理和思想上的各种问题而进行疏通和引导的方法,对人们负面心理的疏通和引导,使之转变为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疏导既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也同样可以应用到心理辅导之中。心理疏导疗法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方法,对有心理疾病的群体进行疏通和引导,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心理疏导也可以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心理疏导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沟通、劝导、引导等方法,来疏通人们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消除不良心理,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因此,心理疏导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心理疏导是专门指心理疏导疗法,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等方面,指在医疗机构中,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治疗的人员通过心理治疗技术,对有心理疾病的病患进行疏通和引导,从而治疗心理疾病,促进病患的心理状况向良性发展。广义的心理疏多数应用于教育等方面,是指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通过解释、说明、共情、支持和互相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沟通,疏通人们的心理状况,改善人们的不良心理。
二、加强大学生党员心理疏导的现实依据
1.加强大学生党员心理疏导是坚定政治信念的需要。大学生党员在社会政治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下,基于特定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理想,对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做出的坚固、稳定的心理反应,表现出对政治生活和政治过程的主动反应和评价性认识。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信念,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精神风貌,更影响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方向和命运。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递变得便捷及时,不同思想、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汇给大学生党员的三观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对于心理状态还不成熟的高校大学生党员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和利益诱惑,如何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荣誉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加强大学生党员心理疏导,可以为大学生党员提供认知转变和思想更新,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党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政治活力,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提高大学生党员政治信念需要,也是党内生活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具体体现。
2.加强大学生党员心理疏导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需要。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是一个内外部协调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党员应该具有不屈的顽强性格、坚定的政治信念,健康良好的心态、高尚的人格品质,如此大学生党员才能更好地完成国家赋予的伟大任务。作为大学生党员,往往要求他们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工作能力也比较突出。大学生党员如果对自己期望过高,自我抱负水平过高,当目标不能实现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从而容易引起心理问题。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问题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反复的心里压力刺激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大学生党员心理疏导应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高校不仅仅重学术,更要重人格,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健康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3.加强大学生党员心理疏导是体现以人为本的需要。心理疏导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体现。大学生党员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以说服式的教育方法来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内容,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进行引导,从学生的角度、立场这样会导致引导者缺乏亲和力和说服力,是受教育对象产生距离感。心理疏导是在对教育对象充分认同、尊重的前提下,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来正确解决大学生党员心理诉求。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党员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一直处于亚健康的状态,通常会表现出消极、厌倦等负面的情绪,影响其身心发展以及个性特征,不能更好的为大学生群体起模范作用,不能为党组织提供坚定力量。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为大学生党员进行心理疏导,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党员的心理需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提升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党员的自我实现。
三、大学生党员心理疏导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发严峻,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当中的佼佼者,更是深受关注。探究大学生党员心理疏导的困境,找出其症结所在,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心理疏导缺乏针对性。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高校心理疏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由外到内的灌输,而心理疏导侧重于内在的心理调适,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心理疏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要挖掘其功能,发挥其最大价值,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当前大学生普遍思想较为独立,在政治领域具有理性而独特的看法,一定程度上还推动着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僵化的灌输导致教育容易产生“功利主义的应试性”,学生在不合理的灌输模式下往往不能接受教育内容。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问题只是简单的了解,简单地沟通,没有为学生心理问题采取实施科学系统方法。这种做法不利于教育者掌握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不利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对于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疏导,应该针对他们的理想信念的缺失与否,角色冲突的矛盾,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各个方面来对他们进行引导。
2.心理疏导教育载体缺乏。心理疏导的载体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有些高校会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观纪念馆,开展户外红色文化学习活动,但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实施,课堂仍然是大学生党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只是在封闭的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心理疏导是一种实践方法,必须依附于实践载体来实现其功能。班级干部、党团支部、校园广播、校报等等众多优质的资源,都可以从无形之中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却没有被有效利用,所以,高校应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充分利用其资源,丰富心理疏导的教育载体。
3.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一套完善的机制集预防、监测、管理、服务、评估于一体。健全的心理疏导机制应包括心理波动的信息反馈机制,心理变化的监测、评估、防御机制,心理危机的干预、宣泄和情绪的释放机制等。近年来,高校逐渐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关爱,开展心理疏导,相继建立心理疏导机制,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实际实施上的困难,心理疏导机制仍不健全。
四、大学生党员心理疏导路径探索
1.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新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他们渴望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消除个体的心理抵触情绪,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只有实际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促使其健康成长。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的带头者,心理需求也有所不同,具有更高的自我要求和自我意识,具备更高的政治素养。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点,平时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敏锐地捕捉其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使学生学会身体力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到以人为本理念,更加强调要落到实处,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在新形势下增强了思想教育的生机和活力,使其走向科学化,并不断得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在高校的具体表现。
2.创造良好的心理疏导环境。人的健康心理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营造良好的自然和人文氛围对心理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校园环境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心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疏导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关注大学生生活环境,可以创造更健康的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振奋,激发斗志,而不良的人文环境易导致低落的状态。一些潜在的因素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活动,开展党性教育,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培养大学生党员积极心态,使大学生党员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切身感受到温暖,陶冶其情操。
3.实现心理疏导载体的多样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心理疏导具有更多样化的方式。网络传播及时、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心理疏导具有多种多样的手段,提高了心理疏导的效率。网络为疏导对象提供了畅所欲言的表达空间,在网络中,他们可以直言不讳,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之间的互动性强,换位思考表現得更为突出,并且心理疏导方式的灵活化,心理疏导内容的立体化,心理疏导的功能更容易实现。高校可以建立专业的心理疏导网站、班级的微信群、专业在线疏导队伍等,充分利用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习惯,在网络上进行疏导的渠道,传播心理的正能量,引起学生的共鸣,发挥网络对心理疏导功能实现的巨大潜能。大学生群体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学校的环境、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除了新媒体的应用之外,传统的教育手段也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经常开展红色教育、心理讲座等手段,在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疏导学生心理建立学生党员健康向上、爱祖国的心态;深入学生党员当中,鼓励引导他们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奉献爱心活动,促进其人际关系和谐等。充分利用校刊、校报、广播等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心理疏导的方法。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心理疏导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主题。特别是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未定型,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冲击和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而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在青年群体中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建设成一支具有政治敏锐性、党性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党员队伍,对于引导大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大学生党员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历史赋予青年大学生的光荣使命,更好地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耿俊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
[2]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3]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宗雅静.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疏导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6.
[5]陈葳.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D].甘肃:兰州交通大学,2016.
[6]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7]彭拴莲,曲佳文.运用心理疏导消除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J].北京教育(德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