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蓉
摘 要:《张居正》为湖北作家熊召政的一篇长篇历史小说,成功塑造了张居正这一呼风唤雨、彪炳史册的改革家形象及同时代其他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艺术成就较高但也玉有微瑕,本文将从“对历史真实的文学处理”“小说的艺术成就”“作品中的白玉微瑕”等几个方面分析历史小说《张居正》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张居;历史小说;艺术特色
一、对历史真实的文学处理
《张居正》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不可避免要面对“历史真实”与“文学”如何处理的问题。问世之初,便有作家马振方对其历史真实性提出质疑。而我则更认同历史小说不等同历史真实的观点,正如加洛蒂所说的:“艺术家的任务不在于体现认识了的现实生活,而是在于借助艺术作品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同样的,对于历史真实与历史小说的处理也是如此,不宜采用“用索引式考史的方法”去阅读,它应是来于历史,高于历史。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很好兼顾了“尊重历史”与“文学处理”两个方面。首先,小说充分尊重了“历史的真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典章制度的真实,凡是涉及当时的典章制度,作者均是严谨求证力求还原,一如第三部《金缕曲》中便将皇帝十三方印的用途细细列出;二、风俗民情的真实,对棋盘街的热闹非凡、斗蛐蛐的激烈场景、熏风阁猪头肉制作精良的描写,都力求还原明朝生活图景的“清明上河图”;三、文化的真实,小说力求在史实基础上合理想象,营造明朝的整体文化气象,力求文化上的“神似”。
二、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作品结构松弛有度
第一卷《木兰歌》主要写了庆隆末期社会匪寇猖獗、国库亏空、大臣专权、吏治腐败等危机以及高拱张居正之间为争夺首辅之位展开的一系列明争暗斗,情节紧锣密鼓地推进,整体氛围较为紧张。
到了第二卷《水龙吟》的时候,张居正已经成功获得首辅之位,开始对吏治进行整饬,解决国空虚的问题,作为十年柄政的开始,这一卷节奏相对舒缓,若说书人娓娓道来。
第三卷《金缕曲》则通过囯丈修坟、朱衡受骗、龙袍虚价、子粒田事件、张父贪污、斥拆牌坊、将军告状、除却邵侠、下令清田、遭逢丧父、御旨夺情等紧密相连的情节,全面地展现张居正的深谋老练、雄才大略与改革决心,整体节奏较第二卷有所加快。
第四卷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其南下的隆重排场,表现他大权在握,天下为他马首是瞻的气概,此外,也写了小万历年岁渐长受惑犯错,张居正代写罪己诏而使小皇帝难堪,为下文种种因果埋下伏笔,卷末以张居正逝世、冯保下台、李太后还政而权力“铁三角”瓦解,以赫赫首辅身后家破人亡惨遭暗算,新政被迫中止的悲剧收场,好比曲到高潮戛然而止,留给人无限唏嘘。四部曲急缓交错,张弛有致,很好地将读者引入故事中。
(二)保留较多古典元素
首先,四部书的命名渗透中国古代五行的思想,作者在访谈中也曾表示:“中國历代按五行来划分,明代属于土,朝代的代表是土。而土是由金、木、水、火四种原素组成的,这就是我的四部小说,这里面充满了东方的哲学观念。”而四种五行元素分别对应《木兰歌》、《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四部曲。
再者,小说采用章回体结构,每章章名采用对偶,保留传统白话小说的古典韵味,如“议夺情天官思抗旨,陈利害皇上动威权”、“剑影刀光仇生肘腋,风声鹤唳祸起萧墙”等都保留了一定的古典美韵律美,虽然偶有题目为了强求对偶而增损字词,但总体上章回体的运用还是起到增添小说韵律美、古典美的作用。
最后,小说中采用大量诗词,既展现当时士人的风度,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厚度。
(三)人物形象鲜明
从皇家、官吏、太监、侍女、仆人、商贾、宗教人士,小说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阶层图鉴,还原了明朝各色人物独特的生活,塑造了一批像李太后、万历帝、冯保、高拱、王国光、邵大侠等等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角色,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交织,展开明中后期的人物风俗时局图。
小说对主人公张居正的人物形象塑造,正是置于明中后期的大背景下,通过他与各色各样的人物交往与周旋,处理各种错综复杂、人脉交缠的事务,以及与玉娘心心相印,对她付出爱与热情,将“铁血宰相”与“柔情丈夫”两个迥然不同的角色统一于一位风度翩翩而又雷厉风行的士人兼高官张居正身上,碰撞出层次丰富耐人寻味的复杂个性。张居正人物塑造的成功,在于多重矛盾、瑕瑜互见构筑出立体人格。他身为帝师却也是人臣,拥有士人操守却不得不与宦官保持亲密关系,倚重士林却有时不得不与士林作对,对官僚严格要求而对皇亲国戚有时却要碍于太后而法外开恩,新政事业任重道远而自己身体却难堪重负……种种的矛盾集于一人身上,而他所面对的是君主幼小与弊端重重的大明王朝,在历史大任、时代漩涡面前,交织的多重矛盾多条线索,让他的人生可以被解读出多种意蕴。可以说,张居正角色的成功塑造,在于他的多元与立体。
(四)大众视野与史诗性的结合
小说采用民间说书的体例,语言通俗易懂、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符合大众的阅读喜好,另外,小说中对名中后期的庙会、灯会、酒楼、占卜等民俗和民间文化的描写,更体现了小说的大众视野和民间视野。而与相对平静而多彩的民间生活同时存在的,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和扶大厦于将倾的凌云壮志,换首辅、行京察、整吏治、惩贪污、压巨室、清土地、一条鞭改革,轰轰烈烈紧锣密鼓,力挽狂澜为大明王朝开辟盛世,而铁腕权臣一旦西归,生前结下的仇怨并发,淹没十年治国功劳,冲垮他赫赫首辅家族,皇恩浩荡一夕夺去,萋萋孤坟独向残阳叹,风云消逝悲剧谢幕。一卷浩大史诗随着改革和万历中兴而豁然展开,又凝于卷尾的凄凉收场。
通俗大众的语言、民间生活工笔画与史诗格局的融合,织成独特的、大众视角下的史诗之作。
三、作品中的白璧微瑕
作为历史小说,《张居正》基本上能做到尊重史实,考据翔实,在合理尺度内构造玉娘这一人格近乎完美的角色,但是在小说的处理中,仍然存在一些瑕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玉娘的女性角色过于“物化”
玉娘作为小说中一个贯穿全文的关键人物,张居正的铁血柔情由她表现“柔情”的一面,张居正的生命悲歌也由她饮毒自尽而和出。作为张居正柔情一面的烘托,她是充分的,但是作为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她又太过于“扁平”。她是邵大侠送给高拱的“礼物”,出于对邵大侠的感激她对高拱投入炽热的爱,甚至在高拱离任后随他不成自寻短见,可以说玉娘纯真专情,可是这种“纯”与“真”的支撑点是什么?仅仅是“报恩”?至于她受张居正营救和关爱,遂对他由恨转爱,她的爱于是离开高拱飞向张居正,这一切转变又是何其快,仅仅宴席之间。她在邵大侠、高拱、张居正等主要人物之间流连,她有许许多多的爱,圣母般的纯洁,可唯独失去她自己,仿佛一棵美丽却无心的莲花。需要的时候她可以华丽出场,可以活在张居正美丽回忆中以显示张的柔情似水,而不需要她出的时候她可以无影无踪,由始至终她为了配合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存在,离开了这些,她留不下属于她的东西。
(二)对朱翊钧态度转变缺乏铺垫
除了玉娘的“扁平化”,小万历朱翊钧对张居正态度转变之快也令人措手不及。十年辅政,君臣和睦,万历对这位兼有恩师与严父双重意义的首辅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大小事务万历均离不开张居正,甚至看到他的病容时,忍不住掉泪。直到张居正弥留之际,万历心里依然惶恐失去他,而渴望亲政的想法还不敢示于人前,张鲸一时说漏嘴竟遭呵斥。小说中对这对君臣之间微妙关系的描写则集中于他病重弥留之际。而张居正刚一离世,万历便对张四维剪除张居正亲信的奏章来者必批,而贬谪的官员里不少是实干之臣,该有多大的怨恨才至于不顾一切清算,而文章对于朝中国戚、士林如何制造舆论、如何反扑说服万历清算师相却未充分提及,而一系列人员调动之后便是抄家平坟夺封号,一切有如迅雷,令人不及掩耳,这样除了把万历写得异于常人的寡薄之外,更让情节给人以断层的感觉。
(三)对悲剧的揭示不够深刻
张居正的悲剧,万历新政的半途而废在小说的处理中是因张居正一人之病导致的,而没有更深刻地挖掘皇权与相权、豪强大家与平头百姓之间的矛盾,这样的悲剧,更多是个人的悲剧,缺乏将张居正的孤坟荒草引燃到整个大明王朝甚至封建社会的血红落日的引申。
四、结语
总的来说,《张居正》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史诗恢弘的气度、引人入胜的文笔与一个个性格鲜明人物的塑造,将历史厚重感与小说可读性融为一体,虽然白玉微瑕,但终究是瑕不掩瑜。
参考文献:
[1]熊召政著.张居正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11.
[2]吴秀明,杨鼎.《张居正》:权力“铁三角”下变法悲剧与作家的诗性叙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27-32+124-125.
[3]马振方.关于《张居正》再答论辩学人[N].中华读书报,2004-07-21.
[4]罗昌智.文学与历史的间离有多大[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57-59.
[5]王春瑜.如何评价《張居正》——与马振方先生商榷[J].学术界,2004(01):146-151.
[6]马振方.厚诬与粉饰不可取——说历史小说《张居正》[J].文学评论,2003(06):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