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地域文化渗透初探

2019-04-03 09:28白春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渗透到历史探究

白春霞

[摘   要]地域文化是一种历史,我们不能狭隘地将历史理解为发生在过去的古今中外的大事,或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地域文化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素材。历史教育工作者可将地域文化以历史探究课的形式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历史;地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4-0073-02

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部分,突出强调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形成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树立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从新课标来看,学习历史不再是简单的记忆了,通过学习历史要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教学更要担负起历史课程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因此,历史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地域文化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素材。如何将地域文化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去?将地域文化渗透到历史教学中有什么意义呢?

一、将地域文化以历史探究课的形式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的范畴十分宽广,如发生在特定地域的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人物、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习惯、风情民俗、服饰、民居、建筑风格、传统文艺形式、歌舞戏剧、宗教信仰,甚至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等等。

基于历史教材的探究课,内容过于专业,毕竟我们的学生不是历史学专家,大部分学生以后也不会致力于历史研究,过于专业的探究内容会让学生无法着手,也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很可能会让学生知难而退。人教版历史必修3探究活动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设计的活动目的是:1.通过研究传统文化的现状,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变革,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传统文化的未来进行探讨与预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3.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了解历史小论文的写作特点,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论述方法。就这样一个活动课,要想做好,至少得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因为其要完成查阅资料、甄别资料、撰写小论文等环节。事实上,高中生的在校时间都是安排满了的,作业量也不少,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为了这节活动课去泡图书馆或书店?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不安排活动探究课,而是让感兴趣的学生自己上网查查资料了解一下情况就算了。教材编写者的初衷是好的,就像活动目的所表述的,但现实是残酷的,这样的课不要说在农村高中无法实施,落后地区的县城高中也不见得能实施。这样,探究课就流于形式了。既然教材中安排的探究课过于复杂、专业,可操作性不强,那我们不妨把它设计成对地域文化的探究课。

比如在讲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元朝行省制度时,会涉及土司制度,这是由元开始,及至明、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这一制度是由封建王朝中央任命和分封地方官,“世官、世土、世民”是其重要特点。人教版教材对土司制度没有更多的说明,甚至“土司制度”这个概念都没有出现,只是讲“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而这一内容恰好在笔者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中体现出来了。

甘肃地处西北,红古区是兰州市所辖的与青海接壤的一个区。红古土司历史源远流长,从元至明,土司制度在连城、红山、红古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500多年的历史。现在连城依然比较完整地保存着一座宏伟壮观、雕梁画栋的宫殿式古建筑群——鲁土司衙门。在土司制度之下,本地区形成了特有的土司文化,宗教信仰、民风民俗无不打上土司制度的烙印。

给学生简单地介绍这一内容,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于是笔者鼓励学生亲自去实地考察一番,深入研究这一制度。这一抛砖引玉式的地域文化的渗透,将历史从书本知识引向现实,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们学习历史,不单是学习过去的“死”的知识,更要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学史明志”,具备家国情怀。

讲到经济史,更有值得去追寻的地域文化——自然资源。红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窑街的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成立于1958年的窑街矿务局(甘肃窑街煤电公司的前身),吸引了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依托窑街矿务局,窑街这个煤炭小镇在20世纪80年代有“小香港”之称,可见,一个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大。除此之外,红古地区还有几家有影响力的企业,如兰州碳素厂(方大碳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窑街水泥厂等,这些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过贡献的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些已经辉煌不再,有些却能再创辉煌。企业的发展变迁,就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体现,有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就是见证者。鼓励学生通过访谈身边的老人,进一步了解甘肃窑街煤电公司的发展历程,从而感受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关系。这样,就把教材中的骨感历史“搬”到现实中来,使学生学到“活”的历史。“一切历史皆现实”大概就是如此吧。

二、将地域文化渗透到历史教学中,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的内容学生只看书就能懂,没什么深奥的原理。于是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直接跳過这一单元,只是让学生自己课后去看书。其实,在这一单元有丰富的、可挖掘的探究素材,大部分学生都非常感兴趣。让学生自由组合,从饮食文化、服饰、习俗、建筑、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方面,调查本地区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最后在全校做一个展示,图文并茂,再配以讲解,就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既挖掘了地域文化,又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收集资料、解读史料、访谈人物、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准备解说词等等。这不就是很好的社会实践课吗?在此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他们会想办法去解决,这又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不正是新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吗?我们总说学生不喜欢历史课,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历史离他们很遥远,学习那些过去的东西没什么用处。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到历史原来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他们还会觉得历史乏味枯燥吗?如果把地域文化渗透到历史教学中,那么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不再仅仅是体现在教案中的文字了,而是真正落实到了每一个学生的身上,这要胜过多少千言万语的说教。

我们总在抱怨学生不爱学习历史,可很少去思考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历史。笔者认为除了我们教育的功利性因素外,还与我们所讲的历史并没有真正触发学生的兴趣有关。只要所讲的历史是学生所熟悉和了解的,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再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使他们的自信心提升,成就感大增,自然而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

三、将地域文化渗透到历史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只教课本知识,除了研究教法和学法之外,还要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探究课怎么上。这对于致力于教改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提升自己的机会,他们会很乐意接受并积极去贯彻执行。但一个学校教师的能力有大有小,教学态度各有千秋,总有一些教师不愿去尝试、去改变,因为尝试改变意味着自己要付出比平常更多的劳动。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统一思想,得到领导的支持,在全校掀起一股教改热潮。个别教师单打独斗根本不行,要形成一个团队,通过团队合作去克服困难。

其次,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家长出于高考的考虑,看到学生学的内容是高考不考的,必然会着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让家长转变观念,向家长阐述清楚地域文化的渗透不但不会影响考试科目的学习,还会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是一种双赢的做法,大可不必惊慌。

再次,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学生能力大小参差不齐,学习自主性也各不相同。教师布置的任务有些学生可能完成不了,所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是关键。教师根据探究内容的多少给小组分任务,小组内由小组长再进行分工,每个人都有任务,相互督促,协同完成小组任务,最后在全班分享学习成果。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使学生增长了见识,锻炼了实践能力,还密切了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将地域文化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域文化有丰富的内容,在历史教学中不可能一一涉及,必须要精心筛选,也不可能过多地讲述,否则会冲淡教材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必须要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任务是学生可以完成的。这样,才会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运用自如。将地域文化渗透到历史教学中,无疑会加重教师的备课负担,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也会增加。所以要合理安排,统筹规划,教师要对整个统编教材了如指掌,做好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地域文化渗透的相关计划,切不可随心所欲。地域文化的渗透,最好以探究课的形式呈现,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不要太多,也可以分班分任务进行,然后各班交流分享。以尽量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为原则,选在周末完成。可以把做得好的学生成果在全校展示,这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使学生获得了认可,还会使那些存在感低的学生重新树立对学习的信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就是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吗?我们的眼睛不能仅盯着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且新课程理念也是这样要求的。而在现实中,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太大,教育离本质越来越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教育的初衷。

地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史。将地域文化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具体状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甚至可以逐步开发成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不应该让地域文化停留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或者静静地躺在图书馆蒙尘,而应该让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起这个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地域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渗透到历史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偷闲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新历史
如何让数学文化在中学课堂中绽放魅力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攻克高考不等式中的四个难点
将环境化学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