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阅读教学路径建构与教学实践

2019-04-03 09:28樊晓宇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樊晓宇

[摘   要]散文教学是高中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基于散文的一般特点与写景规律,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微,构建起一条通向散文精髓的思维通道,使学生在渐入文本中吸取文本精华,并以此滋养他们的成长。

[关键词]高中散文;阅读教学;路径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4-0023-02

散文是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宝贵教育资源,它语言优美,情思丰富,是滋养学生发展的有益营养。然而在高中散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散文教学,使散文自身的魅力得不到充分显现。教师要转变“有文无类”的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在实践中构建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使散文滋养学生成长,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从而实现每一位学生生动、鲜活、自主的发展。

一、入境,感悟意境之妙

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营造了优美、丰富、深远的意境,从而引领读者渐入佳境,获得审美享受。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入散文之境,感悟散文意境之妙。

1.沉浸真实之境。散文往往以最细腻的笔触营造最真实的意境,将作者的情感、思想等有机融合在具体的意象之中,让读者在捕捉意象与整合意象的思维活动中感受到散文美妙的意境,从而体会散文之美。

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着重描绘了月下荷塘图。文章通过幽僻而寂静的路,淡淡的云月,阴阴的树色,婀娜多姿的荷,营造出美妙的意境。作者对于“荷”的描写又最为突出:荷叶舒展相连;荷花忽隐忽现,纤尘不染,妍媚多姿;荷香若有若无,轻淡缥缈。学生在文本意境中,触摸到作者在“荷塘”构建的精神家园。

2.驰骋虚无之境。散文的意境之美不仅在于文章细腻的笔融,还在于作者在文本背后所营造的无限虚无之境。读者需要调动想象与联想,让思维驰骋于这虚无之境,进行思维创造,从而还原文本意境,感悟散文意境之深远。

《荷塘月色》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该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清香”本是通过嗅觉得到的,而“远处渺茫的歌声”则是通过听觉得到的。这就需要学生把嗅觉幻化成听觉,进而去感受、品味:歌声细柔飘忽,婉转渺茫;荷香时有时无,持续不断。学生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趣味盎然。

二、入情,触摸万千情思

散文中蕴含深厚的情感,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在朗读涵泳中与作者进行充分的情感互动,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1.导入,引发情感。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在导入环节,为了引发学生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自古以来,荷花深受国人喜爱,无数骚人墨客于陶醉中留下无数咏荷名篇,让我们调动积累,回忆咏荷诗句……(学生交流)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体悟作者的情感。

这一环节,借助动情的导语,引导学生在调动既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入文本,既促进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融通,又为散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情感铺垫。

2.朗读,体悟情感。散文在表达情感时,或直抒胸臆,或融情于景,或借物抒情。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情感互动,从而把握散文的情感?教师可以透过散文的语言,在朗读涵泳中引导学生体悟情感,亲历作者的情感历程。

针对《荷塘月色》一文,我设计了三重朗读:自读,整体感知。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自主朗读散文,从整体上感悟散文内容,并结合写作背景等体会思想情感;赛读,演绎情感。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在小组赛读的基础上推选出优秀选手在班级内朗读,通过组间、班级间赛读,让文本情感在比赛中被精彩淋漓地演绎出来;选读,深化情感。学生选择一段自己最喜爱的文字进行朗读,聚焦细节,在细腻的文字中加深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三、入微,倾听细节之声

学生只有潜入文本,进入文本细微处,做到“一字不宜忽”,方能在细节处体悟精神,倾听到其发出的滴答声响。

1.入词句之微。学生要进入文本细微处,就必须从文本词句入手,推敲散文的遣词造句,捕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等,方能探骊得珠,吸取散文之精华,获得散文之滋养。《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可谓工于遣词。首先,动词选择煞费苦心。如散文第四小节中的“点缀”“挨”,第五小节中的“浮”“泻”等词,既表现出荷塘的生机勃勃,又勾画出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其次,叠词运用独具匠心。在这篇散文中,共用26个叠词,叠词类型丰富,大量叠词的使用丝毫不让人觉得累赘,反而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和姿态。

2.入细节之微。散文中的细节描写看似不经意,却往往是作者有意为之,体现出作者独特的匠心。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细节,并深入细节之微,在细节研读中挖掘作者蕴藏的用意。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用“颇不宁静”揭示心境,如果学生能够捕捉这一心境,必然能够实现对文本的宏观架构:跨越文本。“颇不宁静”因何而生?显然作者受到了时代的影响,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社会陷入白色恐怖中,作者彷徨苦闷,既不满又不敢投身革命,故而“颇不宁静”;文本穿越。作者如何排遣“颇不宁静”?在“家→小路→荷塘→家”的游踪中借景浇灭心中的“颇不宁静”。紧扣 “颇不宁静”,学生便能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出文,随文拓展迁移

入文,学生才能吸取散文精华;出文,学生才能超越散文教学。高中散文教学的最终价值不在于入文,而是借助入文,以课堂散文教学为“支架”,引导学生习得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与散文写作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散文自主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并在随文拓展延伸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写景散文的写作要点,并建立起因文体而异的阅读学习意识。

《荷塘月色》一文的拓展延伸,需要教师精心解读教材,挖掘拓展延伸的“支点”。鉴于《荷塘月色》的文本内容与写作特点,我架设了两个“支点”:阅读能力发展支点,我让学生将《荷塘月色》与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进行比较阅读,围绕两篇散文的写景方法、景物特点与寄托的情感等,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写作能力支點,选择《荷塘月色》一文中你最喜欢的一段描写,借鉴其写景的方法,写一段写景的文字,要做到融情于景。

两个拓展延伸,一个聚焦宏观,引导学生对写景类散文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同时又提出明确的要求,从写景方法、景物特点与思想情感等层面进行比较,抓住写景散文的写作要点。另一个聚焦微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投向某一写景段落,学习散文写法技巧,强化融情于景的意识;让学生抓住写景散文的核心,强化他们的文体意识,建立起因文体而异的阅读学习意识。

总之,散文教学是高中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提升学生散文阅读能力、强化学生阅读文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师要基于散文的一般特点与写景规律,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微,让他们在渐入文本中吸取文本精华。教师还要对文本进行适度拓展,将高中散文阅读教学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   参   考   文   献   ]

[1]  范邦篆.高中现代散文深层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天地,2018(22):69-70.

[2]  苏佳.高中语文的散文教学[J].高考,2018(18):137.

[3]  魏霞.聚焦作者个性情思的散文教学:《荷塘月色》的情感内涵[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2):32-34.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基于RISE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说阅读教学——以《祝福》教学为例
基于RISE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