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庚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个性化教学已经步入各科目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初中美术教育而言,个性化教育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突出了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改善教学效果。文章就初中个性化美术教育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个性化;美术教育;德育作用
一、引言
个性对于人来说指的就是一个人所有的心理活动因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个人行为、观念和思想,它具有独特性和可变性[1]。由此可见,个性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专家表示,虽然个性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外界的环境干预仍然可以对个性的形成起到有效的作用。在美术课堂中,针对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进而设计出个性化教学计划,有利于提高学生智育水平,陶冶学生性情、情操。个性化美术教学应该引起教师的普遍关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并充分地激发创造力。
二、为什么美术教育需要个性化
1.明确美术教学的目标
图1所表达的是某校初中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时间与内容的满意程度,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课程时间和内容非常满意的学生的占比数量分别是1%和8%,而依靠课外学习的学生数量占比竟然高达57%和46%,由此可见,美术教学的现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根本原因来看,美术教学的目标存在一定的问题。美术教学的目标关系到“如何培养人才”这一历史性的命题,而个性化美术教学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是具有创造性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美术教学的目标直接影响到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美术教师应该对此引起重视。
初中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是组织个性化教学计划的基础[2]。美术是一门充满艺术性的实践性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与技巧,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学会动手,学会培养自己的美术创作能力。
2.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图2为某中学的美术特长生手册。部分学校对一些有美术学习需求的学生建立特长生档案,在美术教学方面,对于这部分学生给予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而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仍然采取模式化的教育模式,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要对班级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教育,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及爱好,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真正地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学生能把学习美术变成一种兴趣,在美术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个性因此而得到发展。
三、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理念短视
现行的教育方针,让初中的教学目标集中在了提高考试科目的成绩上,而未来中考、高考所涉及的科目,必然会引起教师的普遍关注,美术只能作为辅助性的课程来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状态。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开展美术教学,而个性化教育中强调的“差异性”和“个体性”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未在教育中有所體现。
2.教育中缺乏分层次目标
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及有针对性的教育,也就是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师普遍遵从的却是“造型—色彩—创作”的固有模式。对于学习能力强、美术功底过硬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其对知识的渴求,而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初中个性化美术教学的策略
1.开放思维,尊重个性
个性化美术教学强调教学方式的创造性,有价值的美术教学并不是体现在传授学生多少知识与技巧,而在于是否达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是否帮助学生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审美标准。以构图为例,构图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从构图中能否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是否具备创造力,而情感与创造力都来自于想象力,所以美术教师要解放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去束缚学生。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构图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拟定一个开放性的主题——家,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图纸上构建自己的“家”。在开放性的主题下,必然会存在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成分,教师不能用正常的逻辑现象去制止和批评学生,而应该采取表扬的方式来激励他们继续想象。有的学生把“家”安置在三千米以下的海水中,有的学生把“家”安置在其他星球,甚至有的学生把“家”安置在树上,这些都代表着学生的想象力,比起那些墨守陈旧的构图内容,这些“天马行空”的作品,更应该得到表扬。
2.充分发挥美术评价中的德育作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原因就在于个体之间本身就存在差异性,个体的情感非常容易流露到作品之中,善恶是非、真善美丑等各类价值判断也因人而异,因此教师在引导初中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就要充分发挥美术评价中的德育作用,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审视作品,在审视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把冰冷的作品在心中点燃,让作品有了温度,甚至有了生命,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全面地评价作品。
比如引导学生评价罗中立老师的写实作品《父亲》时,让学生详细地观察父亲的形象,他皮肤黝黑,脸上布满沧桑,表情酸楚,而耳朵上却夹着一支圆珠笔。观察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有的学生会从父亲的身份出发,说父亲可能是个农民,劳动人民生活不易,应该值得尊敬;有的学生却从父亲耳朵夹着圆珠笔的角度出发,认为父亲虽然是“粗人”,但渴望知识,他害怕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没有文化,因此表情酸楚;有的学生格局可能会更大一些,他们会从父亲联想到农村的教育现状,此刻的父亲是在忧虑未来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渴望他们可以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待遇。
3.鼓励学生巧用身边材料,主动发现美
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生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可以鼓励学生巧用身边的材料,主动发现美。比如,在美术手工课程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使用过的草稿纸变废为宝,成为手工原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折叠和裁剪,最终制作成美术作品。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从而构建积极的审美情趣。
4.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之间开展相互评价的活动
在完成美术作品之后,教师要摒弃以往“武断专行”的局面,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具备相互评价的能力,并会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得到提升[3]。
例如,在“造型的表现力”一课中,我让学生临摹一幅《老人像》,结果不同学生完成的画像都不同。为了让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我就让他们同桌之间对对方的作品进行认真的评价,然后我再进行统一的点评,结果发现,通过相互点评,学生不仅对美术产生了兴趣,还增强了学习美术的信心,同时学生还掌握了一定的审美技巧,可谓“一举多得”。
五、结语
初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从学生出发,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为学生量身定做课堂教学方案并坚决实施,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美术教师要积极地研究个性化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新明.个性化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13(31):193.
[2]杜少波.个性化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120.
[3]包志坚.初中美术课堂个性化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