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初探

2019-04-03 01:34许早时孙刚朱谦
安徽林业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羊肚播种量出菇

许早时,孙刚,朱谦

(安徽省林业高科技开发中心,合肥230001)

羊肚菌(Morchella spp)又名羊肚菜、羊肚蘑。因其子实体表面凹凸不平,形态酷似羊肚(胃)而得名。研究表明,羊肚菌富含人体必需的8 种氨基酸及维生素类,特别是其含有C-3- 氨基-L- 脯氨酸、氨基异丁酸和2,4- 二氨基异丁酸等稀有氨基酸,因而具有独特风味,较常规大宗食用菌价格高十几甚至几十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珍贵食用菌之一。在分类学上羊肚菌属于子囊菌,其生活史以及栽培方式与平菇、香菇等属于担子菌的食用菌具有显著的差异[1]。不同菌种在同一地点表现差异显著,甚至颗粒无收[2-3]。

林下经济是林业产业的重要内容,林菌模式是林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但目前我省的羊肚菌林下栽培试验研究较少,2017 年对全省羊肚菌栽培的调查研究表明,仅在安徽省北部平原地区有少量设施栽培,林下及林下设施栽培均未发现及报道,而适宜在安徽地区林下推广栽培的羊肚菌品种更是未见报道。

鉴于此,选择适合当地菌种及栽培模式是羊肚菌引种栽培成功的关键。本项目组于2017 年12 月开展羊肚菌不同来源的菌种以及林下设施栽培模式试验,解决羊肚菌在安徽栽培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降低羊肚菌的栽培风险,为羊肚菌产业在安徽省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研究地点选在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合肥林业科技示范园内。研究地微地貌为冈、凹沟,无患子林下塑料大棚框架模式。园区土壤为粘盘黄棕壤和水稻土,质地为偏粘,中性至微酸性,土层下为水平状岩层,土层厚度60~200 cm,土壤养分状况为氮和磷低、钾较高。

1.2 试验材料

菌种由首都师范大学提供,具体为六妹系列羊肚菌(M.sextelata M.Kuo), 三个种源分别为四川(L1)、河南(L2)和北京(L3)的羊肚菌。

1.3 试验方法

1.3.1 播种与覆盖

选择坡度小、土壤相对肥沃、不积水的林下大棚,于11 月至12 月进行播种。播种前将菌种从菌种袋内取出,掰成直径1~2 cm 大小不等的块状菌种放在塑料盆中,同时喷洒0.1%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边喷边拌均匀,注意操作时不揉碎菌种块,然后均匀撒在栽培床表面。播种后,如床面干燥,可喷水一次。

播种结束后,对栽培床及时采取覆盖措施。分别采用裸地不处理、遮阳网和弓棚加薄膜覆盖方式开展试验研究。覆盖用的薄膜厚度为0.015 mm,遮阳网遮阳率为60%。

1.3.2 放置营养袋

当菌核大量出现且有原基出现时就要放置营养袋补充营养。用刀片沿营养袋纵向切一缝口,放置时,将缝口面朝下,稍用力压使营养袋紧贴于栽培床面。营养袋在床面呈“品”字摆放,放置3 袋/m2(袋的规格为30 cm×28 cm)。

1.3.3 播种后管理

羊肚菌的栽培管理主要分两个阶段,出菇前管理和出菇后管理。

出菇前管理。大棚温度控制在0~20 ℃之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85%范围内。发现栽培床土壤表面干燥时,进行喷水增湿,保持床面土壤湿润状态。

出菇后管理。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棚内气温不超过25 ℃。空气相对湿度低时,可采取微喷增湿,忌大水喷灌,损伤幼菇蕾。

1.3.4 采收

当羊肚菌子实体出土15 d 左右,高度达到8~13 cm 时,选择晴天开始采收。成熟标准主要从外观上判断,网盖充分张开由硬变软,表明生长成熟,即可采收。采收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泥土污染和采收损伤。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产地的羊肚菌生长状况比较

从栽培试验中观察到,源自四川的六妹菌种L1在生长过程中不光菌丝长得粗壮,而且出菇状况良好;而来自河南(L2)和北京(L3)的菌种在本次试验的多个研究点尽管有菌丝,但都未见出菇。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供试3 个羊肚菌菌株产生菌丝、菌核及出菇情况

2.2 不同播种量对L1 羊肚菌产量的影响

栽培试验中,采用小弓棚+薄膜覆盖方式,设置1、2、3、4、5 五个播种量处理,分别对应0.8 m2/袋、1 m2/袋、1.2 m2/袋、1.5 m2/袋、2 m2/袋播种量,每个处理试验面积为8 m2。在保持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相同的条件下,成熟后采收测产。

表2 数据表明,采用1 m2/袋播种量时,尽管鲜菇单个均重不是最高,但产量最高。从栽培产量指标考虑,建议采取1 m2/袋的播种量。

表2 不同播种量下的羊肚菌产量表(菌种为L1)

2.3 不同覆盖方式对L1 羊肚菌产量的影响

羊肚菌播种初期,对苗床采取覆盖措施,有利于苗床的保湿和增温。本研究中,采用1.0 m2/袋播种量,选择小弓棚+薄膜和遮阳网两种不同的覆盖方式对羊肚菌实施覆盖,每种覆盖方式分别种植40 m2,在保持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相同的条件下,成熟后采收测产。数据记录见表3。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羊肚菌林下设施栽培中,在栽培床上方采取搭建小弓棚+覆盖薄膜的方式,比单纯覆盖遮阳网的方式产量高,这可能与小弓棚+薄膜更有利于栽培床的增温保湿有关。

表3 不同覆盖方式下的羊肚菌产量

3 小结与讨论

(1)通过对四川、北京和河南的六妹系列羊肚菌栽培试验发现,来自四川的六妹菌种(L1)在生长过程中不光菌丝长得粗壮,且出菇状况良好;而来自河南(L2)和北京(L3)的菌种在本次试验的多个研究点尽管有菌丝,但都未见出菇。由此得出结论,来自四川的六妹菌种更适宜在安徽生长。

(2)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播种最佳期为每年的11 月底至12 月中旬前,适宜播种量为1 m2/袋,且以设施栽培下的栽培床上方再搭建小弓棚覆盖+薄膜的模式为更佳。经测产,用该种模式栽培羊肚菌,产量可达120 kg/667m2以上。

(3)温度和湿度在羊肚菌出菇期至关重要。当出菇期棚内空气温度达25 ℃以上,必须揭开设施大棚塑料薄膜通风透气或喷雾进行降温处理;同时,出菇期间要增加喷水次数和喷水量,促进子实体形成,但畦面和沟内不能有积水。

综上所述,可将四川六妹菌种作为在安徽林下设施栽培羊肚菌的主要栽培品种。同时,本着对林菌发展的产业负责的态度,后续还将开展对羊肚菌种植前后土壤养分的分析,判断羊肚菌生长过程中对氮、磷、钾、钙等养分的吸收利用程度,从而明确羊肚菌栽培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对外源营养袋配方及处理方式开展研究,确定最佳的营养袋配方及处理方式;开展不同菌株栽培对比试验,以产量为考核指标,筛选羊肚菌优良品种。

猜你喜欢
羊肚播种量出菇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
袋料香菇阴雨季节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羊肚菌补肾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