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忠凤
(舒城县林业局,安徽 六安 237000)
香榧(Torreya grandisFort cv.Merrillii)为红豆杉科、榧树属常绿乔木,为我国特有的多用途经济树种,已有1 300 多年的栽培历史,树体寿命长达千年,有“寿星树”之称。香榧是兼具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树种。香榧种植后第12 年可以量产,以后产量逐年上升,20 年以后可以稳定产出,长期收益比较可观。香榧树上结的果实,需要在树上待整整3 年时间,可谓是“三代同堂”,今年开花,明年结果,后年成熟从树上掉下来。香榧籽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此外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传统中医药学认为,榧子具有消除疳积、润肺滑肠、化痰止咳之功能。香榧树干通直,材质致密,纹理清晰,硬度适中,不翘不裂,耐水湿,是重要的家具和工艺用材。香榧树形秀丽,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是良好的园林绿化树种,可应用于道路、庭院、山坡绿化,还可以用于盆栽。其树体根系发达,蓄水效果好,大规模种植有利于保持水土。
2015 年,舒城县引进香榧作为生态树种进行栽培与试验。笔者设计参与试验并持续观测舒城县山七镇两块香榧新造林小班,探究香榧在大别山区的栽培技术,以期为香榧的栽培与推广提供参考。
试验地位于舒城县西南的山七镇三石村,林地属于常绿阔叶林区,土壤主要为山地黄棕壤,通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pH 值5.5~6.5。该区域地处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6 ℃,全年无霜期在222 d。年平均降水量1 128 mm,降水多集中于夏季。试验小班两块,共20 hm2,其中水库后沿小班面积13.67 hm2,海拔243 m,坡度5°~15°;黄栗树岗小班面积6.33 hm2,海拔561.2 m,坡度20°~28°。地貌均为山地阴坡。
试验地为需要更新造林的残次林和低产油茶林,交通便利,海拔在600 m 以下,土层厚度60 cm 左右,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小地形通风湿润。靠近西部的三石村有野生榧树分布,生长情况良好。
研究选择的是浙江省诸暨香榧产区主栽香榧品种——“细榧”。该品种在浙江香榧产区生长旺盛、丰产性稳定,种植户普遍反映良好。舒城县山七镇生态类型与浙江香榧种植区相似,符合品种引种条件。
1.3.1 苗木选定
为提前达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考虑到造林苗木成本,在立地条件好、坡度平缓,中下部小班选择5 年生嫁接大苗造林,2 年生砧木嫁接3 年苗木。苗木地径2.5~3.5 cm,苗高80 cm,营养钵或带土球上山栽植。中上部山场选择4 年生嫁接苗造林。苗木质量要求根系发达无损伤,主干粗壮,叶片厚实有光泽,嫁接穗向上不偏冠,无病虫害。
1.3.2 栽培方式
遵循香榧生态栽培经营模式和技术措施。造林地块交通便利,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小地形气候环境通风湿润。
1.3.3 整地挖穴
根据香榧幼龄期需要庇荫的特性及水土保持的需要,在实施林地清理时,砍除山场杂灌,陡坡、山脊、岩石裸露地块保留原有植被不进行清理施工。禁止全垦整地,采用带状鱼鳞坑整地,设置水土保持带,既节约造林成本、提高成活率,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整地中结合开设山场作业道,按便利于山场施工人员行走安全合理设置。水平作业道和水土保持带结合起来,上、下山的道路利用原有道路和地形开设,主作业道开设80 cm 宽,支作业道开设50 cm 宽。排水不良的地方,开导水沟防止因积水烂根。
香榧造林密度在40 株/667m2,水平株行距400 cm×400 cm,栽植穴规格60 cm×60 cm×45 cm,采取回填表土作基肥,盖土过冬,保墒增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成活后再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
1.3.4 苗木栽植
按照项目设计的雌榧与雄榧树苗数量比例为10:1,在2 月下旬至3 月中旬,选择无风阴天、毛毛雨天、雨后晴天为主的天气进行造林。造林时做到浅栽高覆,嫁接苗放到坑内后便开始填土,填土时注意把苗木扶正,边填土边踩实,当填土一半后将苗木轻轻提起,使根系在土壤中伸展自然。然后,再填土踩实,土面高于根径2~3 cm,保持嫁接部位露出土外,浇一次定根水。
1.3.5 幼林抚育管理
本项目设计抚育期两年,每年抚育两次。5~6 月份一次,主要进行除草、松土,将铲除的杂草掩埋或覆盖在香榧树苗根部,既可减少旱季杂草对水分的竞争,又可降低地表温度,减轻地表高温对根颈的灼伤,腐烂后又是很好的有机肥。8~9 月份一次,采取劈山扩穴法,垦复深度掌握在15 cm 左右,树冠内部宜浅,树冠外部加深。每年向外扩穴30~40 cm,疏松土壤环境,适应根系向外扩展。
1.3.6 合理施肥
按照控氮、稳磷、增钾的平衡施肥的方法,每年施肥两次,上半年施用复合肥,下半年施用有机肥。根据树体大小确定施肥量,在树冠滴水线外围区域挖环状沟施肥,肥料均匀撒入沟内,再覆土掩盖,并逐年外移。
1.3.7 防治病虫害
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结合幼林抚育,采用根际覆草遮阴方法,预防茎腐病。大别山地区山林中普遍有白蚁,用0.25%天王星菊酯颗粒剂2~3 kg/667m2,直接撒施林下进行防治。
应用EXCEL 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方差分析应用SPSS19.0 数据处理系统。
两块试验小班气候条件相同,土壤均为黄棕壤,pH 值5.5~6.5,土层肥厚,海拨分别为243 m、561.2 m,适宜香榧生长。观测试验苗木生长状况,成活率均超过95%,香榧新梢年生长量3~8 cm。详见表1。
表1 香榧生长情况调查(2016 年)
香榧栽培初试成功,为大别山区推广这一珍稀树种提供了有力的例证。舒城县地处大别山东麓,属亚热带和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6℃,年均降水1 100 mm 以上,无霜期224 d,光照充足,雨水丰富。土壤以黄棕壤、中山麻石土、麻石棕壤土、低山扁石土、丘陵紫色土为主,河谷地区多为近代冲积物,pH 值4.5~6.5。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是香榧适宜栽培区之一。
由于香榧生长速度缓慢,收益比较晚,建议在幼龄阶段采取复合种植的方式。此外,采用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是保证香榧丰产、稳产的关键。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尊重科学规律,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