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然后知困,困然后知改

2019-04-02 03:50王玲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反思案例

王玲

摘  要:数学课堂的课前预习一直以来都是一线教师所关注的焦点,但大量事实证明,学生的数学课堂预习还是有待提高的。文章由两个案例展开了数学课堂的预习该不该要的思考,同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课堂预习;案例;反思

一、困惑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在现行的教学改革中,数学课要不要预习再次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

从平时接触和自己的教学中,我认识到目前对于是否预习存在这样的矛盾。第一种意见:预习使孩子们较早地接触到本节课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这样的情况会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抓住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弱点,同时孩子们知道结论的推导过程,使课堂失去了原有的探索欲和兴趣。第二种意见:认为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探索

面对这样的困惑我想到了我所经历的两次教学。

案例一:五年前我是一名刚刚加入教师队伍不久的小学老师,担任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就像所有新老师一样我热爱我的教学工作,同样我也喜欢在我的教学中进行尝试。在“商不变规律”这一课上课之前,我认真备课,但是对两个班的学生我有意进行了区别,对一个班级的孩子我布置孩子们进行课前预习,对另一个班级的孩子我没有要求预习。

对于预习的班级我采用以下方法:第一点,自行看书,将不懂的地方打上“?”;第二点,看完书后将会做的课后练习题做完。

在上课时两个班我都以一个运用商不变规律的故事导入,故事内容如下:智慧老人有很多棒棒糖,他让淘气拿6根棒棒塘分给3个小朋友,淘气很不高兴:智慧老人又让淘气拿60根棒棒糖分给30个小朋友,淘气还是不怎么高兴:最后,智慧老人让淘气拿600根棒棒糖分给300个小朋友,这次淘气笑了,智慧老人也笑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引出今天所教授的商不变规律的知识。于是我问了这么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谁的笑是愚蠢的笑,谁的笑是聪明的笑?”这个问题一抛出,两个班级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

班级一(预习过今天所学内容的学生):学生们高举着手,眼神中透露出三个字“我知道!”我让学生们发言,并说明理由。全班一致认为淘气的笑是愚蠢的笑,因为他不清楚商不变规律,而智慧老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所以智慧老人的笑是聪明的笑。全班的孩子看起来都已经知道了整堂课的内容,显得洋洋得意。作为老师的我却感到我的数学课突然变得死板与沉寂。

班级二(没有进行预习的学生):学生们同样高举着手,眼神中透露着坚定的神情。我还是示意让学生发言。其中一部分的孩子也认为淘气的笑是愚蠢的笑,但是和一班不同的是这个班级的孩子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老师,我认为淘气的笑也是聪明的笑,因为他让更多的朋友得到了棒棒糖。”“老师,我觉得智慧老人的笑才是愚蠢的笑,因为他拿出了更多的糖。”显然孩子们的回答并没有任何错误,于是我鼓励大家展开讨论,最终孩子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果:“从商不变规律来看,淘气的笑是愚蠢的笑:但是从现实来看,淘气的笑是聪明的笑,他是一个周到的孩子。”于是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总结:“是的,孩子们,淘气的笑可能是聪明的笑也可能是愚蠢的笑,关键看你是怎么看的。”一堂课快乐地继续着……

两节课后,我批改两个班级的课堂作业本,发现从作业质量上看这节课在两个班的效果没有很大的差别。

一个星期后,我让孩子们回忆这节课,让孩子们想一想这节课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部分。结果出来了,一班的孩子们印象最深的是导入故事中愚蠢的淘气以及聪明的智慧老人,而且有孩子这样写道:“我们要像智慧老人学习,好好利用数学知识,别像愚蠢的淘气被人骗了还不知道。”二班的孩子们答案就多很多了,但是同样他们对故事导入部分印象深刻。有个孩子这样写道:“老师,你让我知道了数学问题的答案也可以不一样。”有个孩子这样写道:“其实我很喜欢故事中周到的淘气,虽然他的名字叫淘气却很聪明。”

这是五年前我匆匆记录下的一堂课,在课后我写了长长的一段感悟,那时的我从个人的喜好上更倾向于二班的教学,一直在思考的是该不该预习。而此刻,我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真的是该不该预习的问题吗?还是预习本身出了问题?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们的预习,如何预习才能有利于本节课的完成?三年一回首,在这节课中,我发现在预习的过程中限制了孩子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影响了本节课的教学。在开发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时候,只是本节课中无意产生的一个亮点,而非在我深思熟虑设计教学后产生的,具有随意性,反观当时的教学,我认为那时的我对于教学设计的思考还不够充分,环节设计还需要加强,课前预习部分也需要加入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来。

案例二:一直来我们都在探索教学的改革,在此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学,并借鉴了广州市开始的生本教学模式,对我来说产生很多惊喜,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疑问和思考,这是我在一年级上的生本尝试课,教学内容是《整理房间》。

课前我对刚入学不到两个月的一年级新生进行了分组,大体是四人一小组,每组设立小组长、发言人、记录员和操作员。我尝试着让孩子们学习一些交流的语言,比如你对我们组的想法有意见吗?觉得我们说得好吗?请表扬一下我们可以吗?谢谢你的批评和建议,我们下次会改正等等。

我给孩子们的预习内容是分给每个孩子8张卡片。这8张卡片可以按形状、颜色、种类、大小等进行分类。我让孩子带回家自己分分类,并用拼音、画图等形式记录他们的分类。

随着音乐响起上课了,值周班长骄傲地走上讲台开始带孩子们一起背诵加减法口诀,背诵完毕他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了简单的评价。接下来我让孩子们分组把带来的8张小卡片进行分类。我给了孩子们大约4到5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活动交流他们各自的想法,同时叮嘱各个小组做好记录工作。四人小组活动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有点难度的,可是本節课的活动因为课前的预习,大部分的学生都活动起来了,五分钟结束后我让孩子们上台汇报。说实话这是我最忐忑的一段时间,发言人和操作员带着她们的记录上台发言了,“我们是第四小组的,我们是红色和红色在一起,绿色和绿色在一起……”然后我看到操作员开始按发言人说的排排好,我当时真是惊叹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作为老师我总是想到他们哪里不会,哪里可能会觉得比较难,却从不曾放手让孩子们自己主导课堂,结果是一年级的孩子同样可以做得很棒,我在心里为孩子们的表现感到骄傲!快乐的课堂学习还在继续……一年级的孩子们的预习状态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欣慰。

三、思考

(一)当鞋合脚时

通过学校一直来在尝试的生本课堂的教学,我意识到数学课该不该预习?我已经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對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怎样预习才是教学的关键。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认为预习恰恰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去开发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我们就走不好路了。套用于现在,我认为当预习设计合理时,我们的课堂会比没有预习更加生动有趣,我们该做的是怎样让“预习”这双鞋合孩子们的“脚”。

(二)寻找合适的鞋子

该如何预习?怎样预习?不同课型该怎样安排?我觉得郭思乐教授的生本课堂有给我一定的启发。从我这几次的尝试来看,我觉得在预习设计上要做到这样几点。

1. 在布置预习时,切忌只让孩子们看书中的推导过程。好的预习,应该是让孩子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自己经历这一推导过程,而不是让孩子们看懂推导过程。所以计算课的教学中在预习时我们可以设计练习题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算理。

2. 在设计预习过程中,要设计一些开放题,例如让孩子们举一反三给其他孩子们出同类题、提高题,在生活中寻找本节课的内容等等。

3. 数学是注重思维品质的课堂,所以在预习设计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突出思维品质的练习,所以在寻找预习题时需要注重类比、区别、提升的过程。

这些是我不成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作为一线老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探究欲望,同时多关注教学内容,多关注学生,我认为预习是可以有的,而且是可以做得很精彩的。让我们一起来为数学课堂的课前预习寻找合适的“鞋”吧!

猜你喜欢
反思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