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珍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怎样使词语学习活而不浮,深而不僵呢?这就必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词语学习要基于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意会”;二是词语学习要达到准确理解词义的“言传”;三是词语学习要置于具体语境中的词语“应用”。经过这样的意会、言传、应用的历程,词语教学方能从浅层走向深度。
关键词:词语教学;意会言传;应用;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80-1
在阅读教学中,词语是最活跃的教学元素。在词语学习中,不能仅限于理解词义,更要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揣摩、体悟词语的内在意蕴,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詞语学习往往容易走向两端,或是重在体会因此模糊笼统不够扎实,或是咬文嚼字却又脱离语境孤立解词,怎样做到活而不浮、深而不僵,言意兼得,本文且以《圆圆的沙粒》为例进行论述。
《圆圆的沙粒》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课文,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种学习词语的方法,如组词法、拆词法、情境法、朗读法等等。关于词语学习的方法,本文不再赘述,仅从词语深度学习的角度反思观课所得。
一、“意会”是词语教学的基础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之际,孩子即以一种奇妙的语言学习机制开始了“说中学”,至进入小学,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若是追问某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未必能准确回答,但事实上,学生的确会理解能运用。这种对词语理解的“意会”正是我们语文课词语教学的基础和资源。
在《圆圆的沙粒》课例中,老师的教学就立足于此,譬如“议论纷纷”“珠光闪闪”等词语,学生都有基于自己生活体验的理解。“异想天开”一词尤为明显,学生的解释显然带着自己的经验和表达——“想一千年也是白想”“就是想天上开个门”等等。对此,老师都给予了充分的倾听和肯定。我以为,更多的未曾举手的学生并非完全不理解,而是暂不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学生所拥有的缄默知识是词语教学的基础,学生的课堂回答表现出的晦涩不明是最真实的学习心理的展现,也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点。
二、词语教学尊重并保留“意会”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其独特性。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呈现并非线性的、直接的,而是缓慢的、螺旋上升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的词语学习提出来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何为“理解”,何为“体会”,并无标准答案,因此,词语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会”,并非每个词语都刨根问题,追问个一清二楚。
在本课例中,一些理解词语的策略就充分尊重并利用了学生的“意会”资源。如,以积累词语的策略理解词语,本课教学中的“嘲笑”(老师定义为“换词法”)“珠光闪闪”等词语,老师并未继续追问,而是通过近义词、同类形容词的积累,实现了对本课生词的理解,同时将生词纳入学生的词语认知结构,同时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又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词语所在句子理解词语等,老师在教学中采用的这些方法也是利用了学生对词语已有意会这一资源。
三、“言传”是准确理解词语的重要环节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必然不等同于日常母语学习,而这种超越就在于“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因此,我们的词语教学不能止步于学生的“意会”,还要力求理解和表达的准确。
本课的词语教学不仅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对词语的意会这一资源,并采用多种策略促使“词语意会”这一默会知识显性化,走向可以言传的准确理解。教学词语“坦然”、“异想天开”时,老师首先给机会让学生充分交流,但均心知其意而词不达意,此时,老师指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求得准确理解。
四、“应用”是词语深度学习的表现
言传,容易走向的一个误区是对词义的生硬记忆,这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尚处于“记忆”这一认知初级阶段,而学会应用则是比记忆更高级的认知阶段。
再说“议论纷纷”一词的教学,在学生说出自己对词义的理解后,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结合课文重点,提出一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当圆圆的沙粒钻进蚌壳后,你有你的看法,他有他的看法,你们说说自己的看法吧!”在学生展开议论之际,教师适时总结:“像你们这样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事地情景就是议论纷纷。”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同时也再一次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词语。
同样,在用拆词法、换词法理解“真诚”“嘲笑”后,老师指导学生读书:沙粒真诚地对同伴说话的语气,同伴对沙粒嘲笑的语气,在朗读中把“真诚”“嘲笑”的感觉表现出来,这也是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应用”阶段了。
对“坦然”一词的学习,也经历了意会、言传、应用三步骤,老师启发思考:沙粒为什么“坦然地”钻进了蚌壳里?学生在理解“坦然”词义的基础上思考,在表述过程中更深刻理解了沙粒的“坦然”。
一篇课文中的生词很多,选择哪些词语进行深度学习,这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本课例中,教师对词语的选择便是独具匠心,第二课时精选的词语均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即小沙粒的精神,因此在深度学习关键词语的同时,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
[参考文献]
[1]洛林.W.安德森等编著.蒋小平等翻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