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信屹,田 田,蔡 旭,秦广琪,孙孟红,吴 炅,沈镇宙,邵志敏,胡 震
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组织库,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
乳腺癌已经成为威胁中国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遗传基因相关的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发生比例的5%~10%[1],其中BRCA1和BRCA2是主要的遗传性乳腺癌相关基因,携带BRCA1/2突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2-3]。已有研究发现携带有BRCA1突变的乳腺癌患者比BRCA2突变阳性和BRCA1/2突变阴性的患者在临床病理学特征上更多地表现为三阴性乳腺癌和高组织学分级[4-6],而且乳腺癌患者特定的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可以用来预测其携带BRCA1突变的概率[5]。另外,还有研究者发现基底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4(cytokeratin 14,CK14)、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 5/6,CK5/6)、细胞角蛋白17(cytokeratin 17,CK17)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在BRCA1突变阳性乳腺癌中也有更高的阳性率[7]。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除了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rone receptor,PR),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在乳腺癌细胞中也有广泛的表达,并且AR还是影响乳腺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显著预后因素之一[8]。为证实BRCA1/2突变阳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本研究对中国乳腺癌中BRCA1/2突变携带者和非突变携带者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分析。
收集于2012年—2016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接受手术的患者资料,并符合以下入组标准:① 年龄小于等于35岁的患者,至少有1位亲属患有任意类型的肿瘤。② 年龄大于35岁而小于等于50岁的患者,父系或母系的亲属中至少有2人患有任意类型的肿瘤。③ 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父系或母系亲属中至少有3人患有任意类型的肿瘤。入组之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接受BRCA1/2突变的检测,基因检测的方法及突变类型的筛选和验证在本研究组之前的文献中已有详细描述[9]。入组的患者皆为女性患者。本研究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的数据库中获取每例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其中包括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状态,以及E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Ki-67、AR、肿瘤抑制蛋白p53、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CK5/6和EGFR的检测结果,本研究所用抗体的详细信息见表1。本研究入组的所有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均以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年版)为标准进行[10],并且根据2013年St.Gallen会议共识将入组的乳腺癌分为Luminal样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型[11]。使用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eer,AJCC)TNM分期标准对肿块大小进行分级[12]。
采用IBM 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所使用的抗体Tab.1 Antibodies used in breast cancer immunohistochemistry
本研究筛选了确诊并接受过BRCA1/2基因突变检测的287例乳腺癌,年龄范围为20~70岁,中位年龄41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244例,导管原位癌25例,其他类型乳腺肿瘤18例。这些乳腺癌患者中有66例为BRCA1突变阳性,47例为BRCA2突变阳性,174例为BRCA1/2突变阴性。在113例BRCA1/2突变阳性乳腺癌的所有致病性突变中,78例为框移突变,22例为错义突变,6例为无义突变,4例为剪接突变,3例为BRCA1/2基因的大片段缺失。
BRCA1突变阳性乳腺癌只有1.5%表现为导管原位癌,明显低于BRCA2突变阳性组的10.6%和BRCA1/2突变阴性组的10.9%(P=0.035)。而且,BRCA1突变阳性组中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为Ⅲ级的比例为74.6%,显著高于BRCA2突变阳性组(48.8%)和BRCA1/2突变阴性组(31.4%,P<0.001)。BRCA1突变阳性乳腺癌中,ER、PR的阴性表达比例明显高于BRCA2突变阳性组和BRCA1/2突变阴性组(P<0.001)。在BRCA1和BRCA2突变阳性乳腺癌中,HER2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6%和6.4%,明显低于BRCA1/2突变阴性患者中的26.4%。此外,BRCA1突变阳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中72.7%为三阴性型,显著高于BRCA2突变阳性的25.5%和BRCA1/2突变阴性的19.0%(P<0.05)。BRCA2突变阳性和BRCA1/2突变阴性乳腺癌中Luminal样型的比例较高,分别为70.2%和75.9%(表2)。
BRCA1突变阳性乳腺癌中,AR表达的阳性率为18.0%且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基底标志物CK5/6和EGFR在BRCA1突变阳性乳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4.4%和47.5%,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肿瘤肿块大小、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情况、Ki-67指数、肿瘤抑制蛋白p53和E-cadherin的表达在3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BRCA1/2突变阳性和突变阴性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Tab.2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breast cancers with BRCA1/2 mutation and non-BRCA1/2 mutation[n(%)]
续表
本研究发现BRCA1突变阳性乳腺癌中Ⅲ级组织学分级的比例为73.4%,明显高于BRCA2突变阳性和BRCA1/2突变阴性的人群,国内外均有类似的报道[4-6,13]。在本研究中BRCA1突变阳性乳腺癌中三阴性乳腺癌的比例高达72.7%,与既往报道的中国人群携带BRCA1突变的乳腺癌中三阴性乳腺癌的比例(66.0%~69.0%)相似[4,13]。但是,在BRCA2突变阳性的乳腺癌中,三阴性乳腺癌的比例为25.5%,与突变阴性的乳腺癌相似。在BRCA2突变阳性和BRCA1/2突变阴性乳腺癌中大部分为Luminal样型,比例分别为70.2%和70.9%。另外,BRCA1和BRCA2突变阳性乳腺癌中HER2受体阳性率分别为7.6%和6.4%,明显低于BRCA1/2突变阴性乳腺癌的26.4%,在中国人群和国外人群中的研究中都有类似的发现[4-6,13]。综上所述,在BRCA1突变阳性乳腺癌中有70%左右为三阴性型的患者,而且BRCA1和BRCA2突变阳性乳腺癌中HER2受体阳性表达比例明显低于突变阴性乳腺癌,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BRCA1/2突变阳性乳腺癌的全身治疗敏感药物不同于突变阴性乳腺癌,这部分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是否与突变阴性的患者存在差别,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予以证实。
基底标志物CK5/6和EGFR已经成为临床病理学诊断的指标之一,但是这些基底标志物在乳腺癌细胞中阳性表达的机制还没有明确的解释。在本研究中BRCA1突变阳性乳腺癌CK5/6和EGF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BRCA2突变阳性和BRCA1/2突变阴性乳腺癌(P<0.001)。国外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7]。AR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为40%~80%,而且在不同的肿瘤类型中AR表达状况不尽相同,ER阳性乳腺癌中AR的表达阴性率为75%,而在ER阴性的比例为32%[14]。A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也明显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15-17]。在我们的研究中BRCA2突变阳性和BRCA1/2突变阴性乳腺癌患者中,AR均有50%左右的阳性率。与之相反,BRCA1突变阳性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只有18%,明显低于BRCA2突变阳性和BRCA1/2突变阴性的乳腺癌。国外也有类似的报道[18]。由于AR、p53、E-cadherin、CK5/6和EGFR等临床病理学诊断指标的普及时间不长,因此本研究所获得的样本量并不是很充足,需要后续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验证本研究的结果。
综上所述,BRCA1突变阳性乳腺癌较BRCA2突变阳性乳腺癌和BRCA1/2突变阴性乳腺癌具有更独特的病理学特征。我们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携带BRCA1/2基因突变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