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文静,陈国洪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东区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450018)
儿童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死亡率较高[1]。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重症肌无力患儿会伴随胸腺异常现象,其中约10%的患儿甚至伴随胸腺瘤,胸腺瘤切除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式[2-3]。此外,目前还通过免疫抑制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放化疗及血浆置换等方式对重症肌无力进行治疗,且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4]。环磷酰胺是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免疫抑制剂,赵微[5]以平消胶囊为对照,将环磷酰胺用于22例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但目前临床上关于环磷酰胺用于儿童重症肌无力伴不同恶性程度胸腺瘤的研究较少[6]。本研究探讨了环磷酰胺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伴不同恶性程度胸腺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重症肌无力伴恶性胸腺瘤患儿84例。纳入标准:符合重症肌无力的诊断标准[7];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胸腺瘤;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内科疾病者;对环磷酰胺过敏者;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将重症肌无力伴恶性程度较低(Masaoka分期[8]为Ⅰ期)的胸腺瘤患儿纳为对照组(42例),将重症肌无力伴恶性程度较高(Masaoka分期为Ⅱ期)的胸腺瘤患儿纳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17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7.6±2.3)岁;平均病程(13.5±5.4) d。观察组患儿中,男性16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7.4±2.2)岁;平均病程(13.3±5.5) d。两组患儿基线资料的均衡性较高,具有可比性。
胸腺瘤切除术后,两组患儿均采用注射用环磷酰胺(规格:0.2 g)治疗,第1、2周,1次10~15 m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1周1次;第3周停用1周,而后重复第1、2周的治疗方案。
记录两组患儿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评分,并计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相对评分,临床相对评分=(治疗前的绝对评分-治疗后的绝对评分)/治疗前的绝对评分×100%[9]。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
根据重症肌无力的相对评分评估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痊愈:相对评分≥80%;好转:相对评分为25%~<80%;无效:相对评分<25%。总有效率=(痊愈病例数+好转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评分分别为(17.53±2.42)、(17.32±2.5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评分分别为(7.33±1.04)、(7.28±0.98)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Tab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cases(%)]
治疗期间,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Tab 2 Comparis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cases(%)]
重症肌无力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常伴随有胸腺瘤,会加重病情[10-11]。胸腺瘤切除治疗为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手术治疗并不能彻底缓解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症状,并发症多,不能单独应用于临床,术后常需采用免疫调节剂进行辅助治疗[5]。
环磷酰胺是氮芥和磷酰胺基相结合的化合物,于1958年首次人工合成后便作为细胞毒性药物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12]。该药为烷化剂类药物,能够抑制DNA、RNA的合成,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应用广泛[13-14]。另外,环磷酰胺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效,对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5]。但环磷酰胺是否适用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胸腺瘤,尚不能十分确定。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环磷酰胺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伴恶性程度较高的胸腺瘤的疗效更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