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艳
摘要:在《古诗十九首》中,有十首古诗运用了丰富的植物意象,如“河畔草”、“竹”、“芙蓉”、“菟丝”、“女萝”、“蕙兰花”、“秋草”等花草意象,以及“柳”、“松柏”、“白杨”、“奇树”等树类意象。这些植物意象之间,及其与其它意象之间的有机组合,使得每一首诗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
《古诗十九首》中,共有十首诗歌运用了植物意象,分别是《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等。这些诗歌中所用的植物意象颇为丰富,如“河畔草”、“柳”、“芙蓉”、“竹”、“菟丝”、“女萝”、“蕙兰花”、“松柏”、“白杨”、“秋草”、“奇树”等。这些植物意象与其它意象之间的有机组合,使得每一首诗歌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就给了《古诗十九首》极高的评价,“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一、植物意象及其分类
《古诗十九首》中的植物意象,大致包含草、树、花三类。草类意象主要有:《青青河畔草》中的“河畔草”,《涉江采芙蓉》中的“芳草”,《明月皎月光》中的“野草”,《冉冉孤生竹》中的“竹”、“女萝”、“秋草”,《回车驾言迈》中的“百草”,《东城高且长》中的“秋草”等。树类意象主要有:《青青河畔草》中的“柳”,《青青陵上柏》中的“柏”,《庭中有奇树》中的“奇树”,《驱车上东门》中的“白杨”、“松柏”,以及《去者日以疏》中的“松柏”和“白杨”等。花类意象主要有:《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兰”,《冉冉孤身竹》中的“菟丝”、“蕙兰花”等。
虽然上述分类可大致囊括《古诗十九首》中运用的所有植物意象,但在诗歌意境的形成中,各类植物意象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青青河畔草》中用了“河畔草”这个草类意象,还有“园中柳”这个树类意象;《涉江采芙蓉》里,除了芙蓉,也有兰花和芳草意象;《冉冉孤生竹》这首诗更是一连使用多种植物意象,“孤身竹”、“菟丝”、“女萝”、“蕙兰花”、“秋草”等,花草意象交织在一起。这些植物意象的交互搭配,成就了诗歌“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特色。本文将从花草意象及树类意象两个方面分析植物意象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作用。
二、植物意象的作用
(一)花草类意象
《古诗十九首》中,既有欣欣向荣的芳草意象、花的意象,又有凄凉衰败的秋草意象。一般来说,同样是花草这些对象,由于所处季节的不同,给审美主体带来的感受也不同,于是,由不同的花草意象所营造的古诗意境也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然而,在《古诗十九首》里,不同季节的花草意象,却都与其他意象组合共同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河畔草》这首诗在开篇即给人营造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春日之景。紧接着写到那位体态丰盈、面容姣好的女子,独自置身于如此美景之中,自己思念的丈夫却不知何时才会归来,引发了无限的愁绪,使得这美丽的景色与美好的情思被笼罩了一层悲凉的薄纱。此时的春草、柳树的色调不再是嫩绿的,而是灰色的。《回车驾言迈》中的“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一句,春天的草本来是欣欣向荣的,在这里却显得摇曳不定。“茫茫”、“摇”以及“悠悠涉长道”中的“悠悠”等词一起渲染了苍茫凄清的氛围,草的意象在这里也随着诗人内心飘荡不定的思绪被东风摧残。由草的荣枯之速联想到人生的短暂,更加激起了一种追求“美名”的渴望。《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中的“芳草”和“芙蓉”、“兰”搭配起来,这花草有多美,景有多好,思念就有多浓。思念的人在远方,故乡也在远方,而“我”却只能忧伤终老,美景的反衬之下,才是内心更加沉重的思念。
《明月皎月光》中“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白露”、“野草”和下一句中“秋蝉”、“玄鸟”等意象共同组合成一幅秋日悲凉的夜景图。“露”本易逝,恰逢秋日,野草枯黄,蝉声悲戚,燕子南飞所带来的凄怆之感,更容易让人理解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冉冉孤身竹》也是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变换来表现思念的,起初单身女子像“竹”一般,独自等待,新婚后,“菟丝”本该依附“女萝”,但丈夫却远行不归。女子自比朴素纯情的“蕙兰花”,痴痴地等待丈夫,唯恐错过了美好的花期而丈夫还不回来欣赏,自己就随着“秋草”慢慢枯萎,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抒发了一种思念之愁。《东城高且长》中的秋草意象也代表着一种四季更迭带来的伤感,“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一阵风吹过,秋草猝不及防地枯萎,又加上“晨风”(指鸷鸟)、“蟋蟀”等意象,鸷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因寒秋降临而伤心哀鸣,这是一种何等悲凉的景象。正如以上的分析,草的意象在《古诗十九首》这些诗歌的悲凉意境的形成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花草意象以及部分动物意象的交织,更好的促进了这种意境的形成。
(二)树类意象
《古诗十九首》运用的树类意象,大致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柳”、“奇树”为代表的寄托相思之类,第二类是以“白杨”、“松柏”为代表的人生匆促之类。
“柳”的谐音为“留”,“早在汉代,人们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汉代长安人送别亲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在《青青河畔草》中,“园中柳”所要寄托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深情,虽然不是送别的场景,但“柳”的意象却与诗歌表达的内容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恰逢春日,柳树愈茂盛,思念愈浓烈。《庭中有奇树》中诗人欲将树上的花摘下来送人,“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说明“奇树”并非是树与花的奇特,而是借树上的花来表达思念。这两首诗都是在用树的意象来寄托相思之情。
“松柏”和“白杨”原本并不具有代表人生仓促易逝的特点,但在古诗《青青陵上柏》、《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中却无不用它们的意象来体现人生的短暂。从“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等诗句可以看出,这些“松柏”和“白杨”是栽到坟头或陵墓旁的。“至魏晋六朝时,松柏已是民間普及的坟头树,墓地种植松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诗人选取墓地的松柏作为表情达意的对象,与它们能够隐喻死亡有着密切的关系。松柏生命力一向旺盛,将其栽种到陵墓旁,也折射出古人渴望如松柏般长寿的愿望。人生是如此短暂,古墓亦会成为新田被后人耕种,抗寒抗老的松柏、白杨也会腐化成为废柴,令人感慨无限。此时“松柏”与“白杨”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两个意象存在于诗中,而是奠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与诗人的灵魂融为一体,共同谱写了这些扣人心弦的诗歌。
三、结语
《古诗十九首》运用的意象众多,除了植物意象,还包括许多动物意象和大自然中的风、月意象等,这所有的意象组合到一起倾吐着诗人烦闷的情感。植物意象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得现实与情感交织,虚实相生,共同表现了一种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无奈与豪迈,以及对亲人、爱人、对故乡的浓浓的思念。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悲凉,引发无数感慨,其中体现出的深刻的生命意识,值得我们后人深思。
参考文献:
[1][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M].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2.
[2][南朝梁]钟嵘.诗品[M].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王琼.古代文学中的柳树意象[J].文学教育(上),2009(12):104-105.
[4]王颖.墓地松柏意象的文化意蕴[J].阅江学刊,2011,3(04):127-131.
[5]所引诗句皆选自: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评选》[M].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