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制约因素与消解对策

2019-04-01 06:40覃兵杨桓李沙沙
职业时空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覃兵 杨桓 李沙沙

摘要: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各行各业一线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主要场所,也是孕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摇篮。中国的制造行业目前对于工匠精神的呼唤十分强烈,社会用人部门也殷切期盼着能够拥有更多的具备工匠精神的从业者。然而,从当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却并不乐观,存在着文化、心理、制度、课程等多种制约因素的消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及时理清现实问题,明确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进而从课程教学改革及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来积极构建方略,以有效消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

一、内涵厘定:工匠精神的特征解读

所谓工匠精神,从词语的构成形式上来看,“工匠”作为“精神”的定语,说明这种“精神”在工匠群体之中表现得最为集中、显著。在中国古代,“工匠”俗称手艺人,他们熟练掌握着某一门技艺或特长并赖以谋生,如瓦匠、木匠和钟表匠等等,木工界的鲁班、屠夫界的庖丁以及陶瓷界的唐三彩都是中国古代工匠的杰出代表。随着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更换变革,机器逐渐替代了一部分工人的手工劳作,工匠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现如今,工匠则是泛指在生产、管理或服务一线从事具体操作事務或依靠自身技能提供服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工匠精神”这个词语含有鲜明的技术特质。然而,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却并不能因此而仅停留于技术层面,“工匠精神”曾一度被人们所忽视,局限于一个特定的群体中。可以这样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1]因此,当下对工匠精神更多地应该从一种精神态度、文化素质和职业伦理层面来对其内涵进行深层次剖析。

总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产品制造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及行为表现,它是一种追求极致、孜孜不倦、永无止境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其核心是对卓越品质的不懈追求[2]。“工匠精神”属于精神范畴,它是从业人员在一定人生观影响下所形成的职业态度、职业思维、职业追求和职业操守[3]。其内涵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一)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

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是工匠精神的基础与前提,也是一名职业人具备崇高职业荣誉感的体现。具备工匠精神的从业者必须能够高度认同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价值,认清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并真心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从心底认同职业,全方位地了解职业,才会发自内心地敬业与乐业;从业者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情与自豪感,才会长期地、全身心地专注于工作,并将工作任务完成到极致。此外,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也包含了从业者在工作岗位中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深重厚实的责任感。

(二)求实创新的职业思维

求实创新的职业思维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具备工匠精神的从业者在处理日常工作事务时必须要讲究实际,勇于创新。在当今社会,在生产、管理或服务领域一线从事具体操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或者需要直接面对服务对象所提出的多样化需求,所以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更要养成实事求是的职业思维,从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综合考虑多方面条件以解决现实问题。此外,创新精神也是当代工匠必不可少的宝贵品质,在现实工作过程中,从业者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经济效益,优化服务或管理的流程,以满足未来广大消费者对于产品与服务的优质需求。

(三)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

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是工匠精神的目标体现,具备工匠精神的从业者自始至终都在不断追寻着工作目标的完美实现,力求将工作中的每一处细节处理得一丝不苟,以使得产品的质量达到无可挑剔的极致水准。“德式”工匠精神“慢、专、创新”的特征则正是对这种职业追求的完美诠释。“慢”表现出了匠人们打磨产品时精雕细琢的工作状态,体现出他们对卓越品质的孜孜追求;“专”体现出从业人员高水准的专业素质与兢兢业业的职业态度;“创新”则体现出了工匠们在工作过程中永不满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理念,这些都是德国工匠们精益求精职业追求的具体表现。

(四)淡泊名利的职业操守

淡泊名利的职业操守是工匠精神的心境表达,真正具有高水平技艺的工匠们往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们能够完全专注于自己手中的工作,没有丝毫的欲望和杂念。这是因为他们具有极高的职业热情与荣誉感,愿意将一生的精力倾注于某一项工作之中,所以无心去刻意追求外在的名与利。从业者只有始终保持着谦虚务实的工作态度,坚定的职业信念,心无旁骛地潜心于工作才有可能秉承谦恭、务实的态度做事,才有可能修炼成为出色的工匠[4]。

二、问题反思: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制约因素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育人使命,也是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明确目标。然而,在当下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现实过程中,却因为社会文化的偏颇、学生心理的失衡、制度文本的缺失以及学校课程的欠妥等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时面临一些问题。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文化的制约

这是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导致的。“学而优则仕”的偏颇人才观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重学术,轻技术”的社会用人评价标准也明显制约了技术人才的职业上升空间。

(二)学生心理的制约

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深受社会大众对于职业技术教育轻视态度的影响,因此,自我效能感较低,从而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认识,其学习兴趣与动力也受到了消极影响。此外,高职学生难以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更是缺乏清晰合理的规划。

1.制度文本的制约。高职院校中对于如何开展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工作尚缺乏一套可操作性较强的制度文本。同时,社会市场管理制度也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缺陷。

2.学校课程的制约。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开展的不甚合理,使得教师对于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工作容易陷入说理性道德教育误区。另外,空洞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求实的工匠精神。

由此可见,只有合理解决以上问题,才能将高职院校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工作落到实处。

三、消解策略:课程教学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若要实现使学生具备工匠精神这一育人愿景,就必须努力突破制约学生工匠精神形成的消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从课程教学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入手,从而构建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用性方略。

(一)将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深度融入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中

将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融入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去,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服务的应然要求,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回归到实践层面,而不至于成为一句假大空的口号。

1.扩展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高职院校在改革通识课程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只有当学生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将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表现了然于心,才可以期许他们将工匠精神的要求外化于形。例如,开设企业文化评价课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国内外长寿企业的企业文化作为授课内容,并对其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进行提炼、分析与总结,由此让学生深刻体会工匠精神对于一名从业人员的自我成长,乃至整个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改革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丰富其教学形式与手段。高职院校的教师通常是在德育课上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然而却收效甚微。其原因是他们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但是这种说理性教育却很难真正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化学生的内心,故而更加难以使得他们收获目标行为。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及时摆脱这种低效收益的德育困境,转而尋求更为生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手段。

有效的德育方法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道德实践机会,以丰富其内心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使其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时可以采用情感陶冶法,如通过带领学生品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或观摩《大国工匠》等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旋律的影视录像,来使学生习得杰出工匠身上的高贵品质。此外还可以通过树立先进榜样,以模范代表的行为力量来影响学生自身的价值追求。

3.重视专业课程的实训质量,优化技能考核的评价过程。“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的主要形式。”[5]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为显著的价值追求,这是从业者在日复一日的技能打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品质,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评价与技能考核方式却不利于这种价值追求的生成。高职院校往往以期末考试这样一种终结性评价方式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依据,这容易造成学生对平日的学习或实训持有敷衍态度,仅仅依靠考前的死记硬背或根据考试范围内的技能内容进行针对性训练来蒙混过关。长期如此会使学生形成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更何谈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呢?

由此可见,重视学生平时专业课上的实训质量,优化技能考核过程是高职院校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在专业实训课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注重学生技能操作的规范程度,及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训教师要认真评价学生在每一堂实训课上完成的作品的质量并做好记录,以作为学生最终技能成绩评价的重要依据。优化技能考核过程就是要改变从前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为注重学生平时作业的形成性评价,减少期末考试在学生技能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学生平时作业成绩在技能考核中的比重,从而使得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与评价过程中形成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

(二)构建务实求精,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学而优则仕”,因此,在我国读书做官的观念历来便深入人心。时至今日,社会上仍然有许多人坚信学术教育才是主流教育,而职业教育只是不入流的教育,社会大众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存在着深深的误解,认为高职学生都是学习不好的学生。“重学术,轻技术”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此外,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大众传媒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社会民众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接受着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得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走向偏离。人们似乎更加热衷于对金钱、名利、社会地位的追求,相比之下,见义勇为、诚实守信、默默奉献这些传统美德逐渐变得淡漠,高职学生在当下社会风气的耳濡目染中,其价值观也势必会受到不良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使命,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为了落实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工作,高职院校的全体师生应该共同构建一种务实求精、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以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

1.解读校训,使学校育人理念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校训自然是与职业态度和工匠精神有关。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为例,其秉承“立德、敬业、精技、创新”的育人理念,其中立德是做人之本,也是一名从业人员的最基本立业之本;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础与前提,也是一名职业人最基本的职业态度;精技则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不断追求;创新应该体现在职业人处理工作事务的方方面面。只有为学生深刻解读校训,才能使学生真正认同学校的育人理念,让校训起到育人的作用,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学生的精神面貌也会由此而发生积极的改变。

2.引入务实求精的企业文化,规范校纪班规。高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企业管理者可以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以作为校方制定校纪班规的参考。高职院校应该将务实求精的企业文化与安全、守时等规章制度引入到校纪班规的制定中去,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同时,这也可以让高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更加贴合企业现实的生态环境,使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际能够更快地适应严格紧张的环境。

3.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求实的思维。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技能竞赛,以丰富学校活动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打磨技艺,并且学会合作,同时还能够培养其创新求实的思维,这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特征之一。高职院校在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以此来确立活动主题与开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與到竞赛活动之中。另外,高职院校在举办技能竞赛活动时要充分体现并发挥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学生家长、高中或中职学生及媒体等对技能竞赛感兴趣的校外人士前来观摩,以增加高职办学的开放性,提升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好感,增加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4.邀请行业先进人物来校座谈,激发出学生的职业情感。邀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专家、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来高职院校进行座谈、交流。这是激发学生职业情感,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一种有效策略。高职学生能够从行业专家和劳动模范对自身从业经历的细致分享中,体会到他们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无限热爱与不懈追求,以及他们身上那些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专注踏实、精益求精的宝贵品质。高职学生也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自己的行为也会逐渐向先进人物的模范行为靠拢。

参考文献:

[1]  黄慧化. 营销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探析[J].河北职业教育,2017,(4):77.

[2]  孟源北, 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7.

[3]  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

[4] 李艳.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素质培养“五心”构成要素分析[J].高教学刊, 2016,(23):260.

[5] 王爱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及其教育路径分析[J].河北职业教育,2018,(3):100.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