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导师制: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朋辈模式探究

2019-04-01 09:17陈翠苗
青年与社会 2019年5期

摘 要:大学新生在入学后面临着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改变,由此引起的适应性问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难题。在大学新生班级中实施“学长导师制”这一朋辈辅导模式,能够协助高校加强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关键词:学长导师;适应性教育;朋辈辅导

大学新生在入学后,通常会因进入新的校园环境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应反应,如无法做好学习目标及学习方式的规划与调整、面临人际关系紧张与焦虑、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等,这些适应性问题十分不利于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及学业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切实做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学长导师制”朋辈辅导模式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朋辈教育、“学长导师制”的内涵

(一)朋辈教育

朋辈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高校中指的是年龄相近的大学生。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起源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主要指经过选拔、培训的助人者,向与其具有相同背景的人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以实现教育目标。高校朋辈教育主要是指非心理相关专业学生协助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基础工作,它在专业性上不及专业心理咨询,却又与一般性质的聊天有所区别,且通常以其广泛的覆盖面、强烈的互动性、平易的接纳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欢迎,能产生专业心理咨询所不及的效果,并解决了高校心理辅导“生多师少”的问题,对心理教育氛围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并且在高校师生中起到重要的沟通桥梁作用。

(二)“学长导师制”

“学长导师制”的概念源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Andrew Bel,1753-1832)和公谊会的教徒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1778-1838)为了解决当时教师经费、教师资源有限的问题,选聘了年龄较大、接受能力强、成绩较好的学生,代替教师职责,在学校中对其他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在目前国内高校中,“学长导师制”的主要形式是在大学生群体中选聘综合素质强的优秀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业、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朋辈辅导,营造高校学生互帮互助的自我教育氛围,并且对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工作起到协同推进的作用。

二、大学新生常见的适应性问题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着人生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学生在这个过渡期表现为既渴望独立又充满依赖的矛盾心理,加之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和生理问题以及家庭教养、过往经历等,无法做好心理调整,容易对新的环境和学习生活产生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学业适应性问题

大学阶段的学习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都与高中阶段不同。如何从高中的通识知识学习转变为大学的专业技能学习,如何从单一的升学目标转变为多元的职业规划,如何从“灌输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许多大学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部分新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导致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式不适应、学习效率差等问题。

(二)人际心理适应性问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成年早期(18-25岁)需处理亲密与孤独的心理冲突。因而,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以及重要的人际交往意义。然而,高中阶段较为单一的校园学习环境,导致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较为缺乏,如无法正确处理宿舍关系、社团及各类小团体的关系、恋爱关系,甚至表现出一定的人际交流障碍。

(三)生活适应性问题

目前的“00”后大学生生长于衣食无忧的时代,他们在入学前已习惯于父母的悉心照顾,在起居方面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时间很难去照顾自己,面对大学的日常作息、规划安排也会无所适从,这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适应性问题。

三、“学长导师制”朋辈适应性教育的意义

(一)“学长导师制”朋辈适应性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社会实际发展和学生成长问题,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努力提高思政教育的工作成效。新形势下,通过“学长导师制”这一朋辈教育模式,做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既是新生适应新环境的需要,又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二)“学长导师制”朋辈适应性教育是高校解决“生多师少”问题的现实要求

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人数的比例都极不平衡,教师无法时刻关注、跟进每位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情况。经过层层筛选、严格培训、定期督导的学长导师,通过班级活动、日常交流、心理辅导等活动形式,能够更好地协助教师及时发现新生入学后的各类适应性问题,并且以朋辈的榜样力量使得大学新生在入学后的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学习适应等方面获得提升,是一种有效的朋辈教育实践模式。

(三)“学长导师制”朋辈适应性教育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生班级中实施“学长导师制”正是积极响应了这一原则。因为相近的年龄与经历,学生更愿意与朋辈敞开心扉并获取经验。“学长导师制”的推进有利于高校教师及时地发现、了解并处理新生的一些基本适应性问题,从而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

四、“学长导师制”朋辈适应性教育的实践形式

王扬(2018)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朋辈教育对大学生的情绪、人际和学习适应性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层层遴选的学长导师在综合素质上通常有着突出的表现,他们不仅熟悉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在人际关系、专业学习、组织活动方面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引导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做好规划。笔者所在院系中,每个新生班级在入学前将配备一名学长导师。我系采取学生自愿报名、辅导员审核、系部评审的方法从高年级中选拔心理健康、乐于服务、亲和力强的学生担任大一新生的学长导师,给新生树立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并由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及定期开展督导工作,培养效果明显。

(一)改变教育模式,引导学业适应

大学的学习模式与高中有着极大的区别,大部分新生在入学后面临着学业适应性问题。学长导师能够以其自身的经验和朋辈条件,帮助新生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第一,占领网络学习阵地,改变“课堂灌输”辅导方法。学长导师擅长于利用各类网络交流平台,建立QQ群、微信群等,与新生进行平等而有趣的学习双向交流,在交流中体现示范作用,实现对大学生的隐形教育。第二,引导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展现榜样力量。高年级的学长导师都是本专业的优秀代表,对于专业内容的学习、升学与就业方向的选择等方面,他们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能够以自身的大学学习经历向新生做出合理的正向引导。第三,构建学业帮扶,实现学业互助。学长导师及学长导师团队建立多层次的学业帮扶体系,可以帮助新生建立目标、制定计划、掌握方法、攻克难点、实施学业预警,同时在帮扶的过程中,学长导师也能收获新的观点和视角,从而实现学业互助。实践证明,在笔者所在院系中,相比前期同年级班级,优秀学长导师带领下的班级在课堂出勤率、考试及格率、学科竞赛获奖率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二)改革心理辅导,协助人际适应

据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中,由人际交往引起的情绪问题占很大部分,然而高校心理咨询人员通常只能关注到已显现心理症状的部分学生,而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上却是有一定的难度。而“学长导师制”的运行实际上是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放下心理防御,更好地接受教育。第一,搭建朋辈交流平台,加强朋辈交流和分享。朋辈群体是身处心理困境的新生的首选倾述对象,学长导师通过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访谈等形式,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并向辅导员汇报学生思想动态,加强了师生、同学间的沟通。第二,开展不同主题、形式多样的朋辈心理辅导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由于年龄相近、经历相仿,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和学长导师的交流中,通过学习学长导师乐观自信、成熟稳重的心理素质,以及在积极向上的活动的中深受感染,逐渐消除初入陌生环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学会悦纳自己以及处理各类人际关系问题,逐渐解决人际适应问题。

(三)深入了解需求,关注生活适应

在高校中,虽然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辅导员和学生的人数比例不低于1:200,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很难达到要求,即使达到了这个比例,辅导员也要担负大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无法完全了解200个学生在宿舍生活的所有情况,而学长导师和新生都是住在宿舍楼,生活作息相近,能够很好地满足新生的沟通需要,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帮助新生更快地适应新的生活,辅导员也能够通过学长导师更好地了解新生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在军训期间,辅导员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学长导师日夜陪伴,引导新生不怕苦,不怕累,积极锻炼,同时召开主题班会,组织新生学习《学生手册》,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建立良好班风学风,尽快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鼓励新生积极各项文体活动,适应大学生活。实践证明,笔者所在院系中,优秀学长导师带领下的班级,在各类提升身心健康的校园活动评比以及模范宿舍等评选中,低年级获奖率远远高于前期同年级班级,说明“学长导师制”的有效运行能够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四)实现助人自助,着眼自我提高

朋辈教育的力量是相互的,学长导师为大一新生提供了朋辈适应性教育,而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同样收获了成长。一方面,很多新生会对学长导师有崇拜的目光,他们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有良好的自律要求,进一步提升自己,成为师弟师妹的榜样。另一方面,学长导师在工作中需要面对新生方方面面的问题,十分考驗他们的能力,在管理班级的同时还要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心理,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更懂了如何理解、包容和服务他人。据了解,大部分学长导师认为自己在工作的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表达、沟通协同、团结协作、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自律意识也大大增强,说明“学长导师制”能够充分发挥朋辈间相互影响的作用,实现共赢。

大学新生在入学后面临的适应性问题对其日后的大学生活有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这个问题,有效地运用“学长导师制”朋辈辅导模式,建立心理、生活和学业多维互助支撑体系,解决新生的各类适应性问题,打造环环相扣、节节相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格局。

参考文献

[1] 武文思.朋辈教育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94-95.

[2] 王扬,申勇,胡穆.大学生朋辈教育影响机制及其对适应性的影响[J].思想教育研究,2018(02):140-143.

[3] 宋文娟,张艳,王有鸿.大学生朋辈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1):118-119.

[4] 段素梅,沈树周,尚磊,秦红霞.“导生制”——大学生“朋辈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9(05):99-104.

[5] 任文芳,贾楠,鲍艳丹.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12):181-182.

作者简介:陈翠苗(1990.07- ),广东潮州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