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

2019-04-01 15:41汤则铭
艺海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改革

汤则铭

〔摘 要〕中国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族声乐;高校教学;教学改革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汇成了反映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特质和风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而中国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一种形式,是在中华民族传统声乐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声乐艺术的一种属于中国民族自有的发展产物。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国民族声乐主要是以我国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为代表的,不等同于民歌、说唱、戏曲,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形式的基础上,又将欧美声唱法的优点和精华融汇于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民族艺术与时代特征的新型民族歌唱艺术。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涌入国内,也绽开了中国民族声乐的春天,高校民族声乐的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风向标作用也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金铁霖教授及其培养的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宋祖英等;邹文琴教授及其培养的著名歌唱家吴碧霞、雷佳等,他们无一不在世界大舞台上展现着中国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作为高校民族声乐的中流砥柱,他们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拓展有着自己独到理解的民族声乐教学风格体系,其中中国民族音乐的七字标准“声、字、情、味、表、象、养”便是金铁霖老先生的独到理解。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在迎来众多褒奖的同时,也不乏担忧与质疑之声:任何事物在越来越系统化,越来越标准化后,便将其原有的个性所隐藏,许多学者认为长此以往中国民族声乐可能将不再“中国”。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声乐的“魂”,也是中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根”。忽略了根基是不可能开花后结出属于中国民族自己的果实。纵观中国当代高校民族声乐教学,问题大致有三个,一是重技巧而轻人文,二是重共性而轻个性,三是重守拙而轻尝试。

1.重技巧而轻人文

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坚持着以人文为先而后重技巧的思想,这样一来曲调自然,歌声中感情充沛使听众更容易产生共鸣。目前在中国高校声乐教学中重技巧而轻人文,其实是与艺术真正的内涵相违背,也与中国优秀的人文传统背道而驰。当然这也许是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结果。老一辈艺术家的歌声之所以流传许久依旧深得人心,或许和他们在接受专业的声乐技巧之前就已经拥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经历有关。

2.重共性而轻个性

首先这里的个性是指由多个个性所组成的多样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的思想,主要表达了音乐需要多种形式和谐共通才能继续发展下去,否则只会消亡殆尽的观念。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也应当遵循这一传统思想才能发展。但现在的教学路线在媒体导向的作用下,形成了哪位歌唱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专家的肯定后,便去分析研究其唱法、舞台表现然后再将成果教授于学生。这样的结果是出现了千千万万个“小阎维文”“小蒋大为”等。年轻人本该有的清亮朝气的歌声都变成了中年浑厚透彻的声音。这种重共性而轻个性的发展带着几许功利色彩,用看似流水线化的生产将学生包装得更加大众化,提高了成功的可能性和参加大赛得奖的概率。这样的一味模仿,不能将每个学生的优秀个性体现出来,学生的唱法也逐渐失去特色,民族声乐的未来也淡然无光。

3.重守拙而轻尝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抱朴守拙相当推崇,抱朴守拙是中庸儒学的处世态度。然而,在现实生活里,当面临重要的难逢的机會,抱朴守拙的文人心态,又通常束缚了人的手脚。“守拙”一词,语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意思是固守住愚拙,愚拙为自谦词。一朝功成名就,便散发弄扁舟、乘槎浮海去,做个逍遥自在的渔樵隐士。在人们眼中守拙便是守住过去的辉煌。真正的朴拙,仍然根本在于一种责任的承负,对社会负责,为大多数人造福,关键时刻,仍需当仁不让。当今高校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守拙有余而尝试较少,因为过去的中国民族声乐实在太辉煌了,沿着老一辈留下来的成果教学都无法全部教授,何况还谈尝试。但是当代还是有不少民族音乐歌唱家进行了尝试,就像歌唱家龚琳娜通过创新得到了人民大众的认可,也说明了在中国民族声乐殿堂中,这些原生态唱法以及探索创新的唱法正在迅速发展。在听众对民族声乐唱法产生听觉疲劳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追求一些尝试和改变来增加中国民族声乐的多样性,这是人民大众对艺术的诉求,也是我们中国民族声乐界的追求。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了我们中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许多启示:

1.正本清源,继承传统

中国民族声乐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离开之后便会失去本末倒置,最后走向消亡。中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也是如此。中国传统唱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高校民族教学应从传统歌唱艺术中汲取养分,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人文底蕴。这样本才能正,源才得以清。不能盲目学习传授欧美唱法的技巧,要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中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之路。

2.体验民间,注重实践

事实证明,没有深厚人文经历的歌唱者不能与听众产生共鸣,无法将一个作品的内涵较好地展现给大众。我们要将传统民间艺术请进来,带着学生走出去体验,向民间艺术学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必经之路。

3.因材施教,鼓励尝试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更应当注重因材施教,在面对媒体导向的当代,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不能把学生的优秀个性抹杀掉。我们应当注重学生个人的嗓音特点、生活阅历、性格特点,教授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引导学生们正确理解演唱歌曲的文化背景,独特技巧。在训练完成后应当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如何把自己的个性特点融入进去,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声乐演唱形式。这样学生才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个性,高校民族教学才能培养出各具特色的歌唱个体。

(责任编辑:刘小红)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改革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新时期排球运动在高校体育运动中的价值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