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
【内容摘要】实际上,数学习题不仅仅是对初中生数学科目学习水平加以考查的評价标准,同时数学习题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数学教师对习题加以合理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促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为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具体应用能力,对其数学方面解题技巧加以培养,提高当前教学质量,教师需对习题加以合理设计。所以,本文旨在对初中数学方面习题设计加以有效探究,以期给实际教学进行有效指导。
【关键词】初中数学 习题设计
前言
其实,练习题是促使数学科目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对初中生课上知识掌握程度加以检验的一种实用方法。教师对课后习题加以有效设计,可帮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加以巩固以及熟练运用。所以,教学期间,数学教师需按照“课标”具体要求对练习题加以合理设计,进而对初中生课上学习效果加以有效检验,并且不断让初中生站在多角度对数学问题加以思考,促使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高。
一、把生活当作中心,加强练习题具有的目的性以及现实意义
如今,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多数学生都觉得七年级以及八年级的数学内容和小学内容有着紧密联系,而且更加容易接受。究其原因,是由于小学数学具有的趣味性十分浓厚,同时全都源自生活,然而八年级之后的数学内容就变得非常抽象,有些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逻辑计算以及丰富联想,这就导致学生需要肩负繁重的学习任务,并且心理方面也达到了最紧张的状态。在此状态之下,初中生便难以对抽象内容加以适应,进而难以对知识加以扎实掌握[1]。
所以,数学教师在对课后习题加以设计之时,需要在对学习相应解题技巧这一前提之下,对初中生适应性加以充分考虑,也就是说,教师对习题加以设计之时,需要在生活当中对数学原型加以挖掘,对其解题期间的心理障碍加以缓解。例如,实施图形教学之时,教师怎样让初中生对“在三角形当中,两边之和比第三边大”,而“两边之差比第三边小”这一定理加以明白。教材当中给出,任意画出一个△ABC,由点B出发,一直沿着三角形的边到达点C,则有几条路可以走?第一,把图形投影至纸面上,把铅笔当作路径轨迹能够得到:存在BC和AC+AB两条线路。之后对两条线路具体长短加以比较,把“两点间线段最短”当作标准参照,继而得到线段BC是最短的,之后得到以下结论:AC+AB>BC。这种解答既抽象,同时还需要借助大量逻辑计算加以理解。然而,其实还有一种更好方法对这一结论加以证明,同时非常有趣:现任意选取三个点,通过一根绳索对某一点加以固定,之后依次和三个点进行连接,同时在三点之上分别进行标记,同时命名成ABC。根据课本要求,由点B出发,一直沿着三角形的边到达点C,则有几条路可以走?进而得到存在BC和AC+AB两条线路。而在此时,把三边全都加下来实施加法运算,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此时不需要借助刻度尺进行测量,初中生可通过目测得到:AC+AB>BC。同时两边之差这个问题一样可借助这种方法加以理解。这种教学方法由抽象概念变成可以触摸的真实生活原型,借助实际操作对教材当中理论结论加以验证,这样初中生可通过理解加以记忆,此种学习效果会很好。所以,教师需在生活中积极寻找相应的数学原型,借助动手以及实践来对问题加以解决,进而让初中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二、把学生当作主体,对习题加以合理设计
伴随数学内容渐渐变得抽象化,数理运算以及几何运算都变得十分复杂,这使得很多学生在思考方式方面的差异逐渐得以显现,一些抽象思维及能力比较差的初中生而言,其在解题期间常常出现困难。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但教师很难在根源之上进行解决。此时,不少教师会选择降低课后习题的整体难度,不断加强解题技巧。如果教师设计的课后习题难度较大,很多学生会难以进行解题,同时也难以提升其学习技巧。如此一来,伴随课程难度逐渐加深,初中生便会承担很大的心理负担[2]。所以,数学教师在对课后习题加以设计之时,不应当把“量”当作主体,而是应当重视对初中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解题技巧方面的培养,同时题目需要具有代表性以及科学性,通过定量的习题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这一效果,并且借助一题多变以及一题多解来促使初中生当前解题能力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数学教学还需对课后习题具有的难易程度加以合理设计,同时对课后习题分阶段的进行设计,例如从“基础习题”发展到“提升习题”,之后再发展到“突破性的课后习题”。数学教学还可建立兴趣小组,并且设计小组习题期间兼顾到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而提升习题的有效性。
三、把教材当作蓝本,增强习题具有的差异性及趣味性
通常情况之下,数学教材只能对基本理论以及典型例题加以显示,但在以后试卷测试以及配套练习当中同样会出现一些基础例题。然而,依然有不少例题不在其中,同时难以对实际需求加以满足。所以,教师需设计一些相应习题来对试卷和课本当中的不足加以弥补。对于此,数学教师需紧抓教材核心知识和延展空间,对课后习题加以层次性以及科学性的设计。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兴趣,同时还能对试卷和教材中习题具有的差异性加以体现[3]。所以,教师需把重点题型及其变式解题当作方向,对有代表性以及针对性的课后习题加以设计。同时,借助逆向思维,对经常出错的课后习题加以设计,通过寻找其中的错误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而帮助其对更多解题方法加以掌握,拓展其思维,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综上可知,数学教师对课后习题加以合理设计乃是对课上知识的一种重温以及再现,并且还是对基础知识具体实践应用的一种提高。所以,对课后习题加以设计之时,数学教师需把生活当作中心,加强练习题具有的目的性以及现实意义,把学生当作主体,对习题加以合理设计,同时把教材当作蓝本,增强习题具有的差异性及趣味性,进而对教学质量加以保证。
【参考文献】
[1]范连众,孔凡哲.从关注学科知识转向关注核心素养的教科书的习题设计——基于对我国九个新版本初中数学教科书的调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0):61-65.
[2]朱小丽.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J].山西农经,2017(6):115.
[3]李静芝.优化复习习题设计
深入落实减负增效——初中数学复习习题设计探究[J].学周刊,2015(19):144.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