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明 胡晓
(贵州省铜仁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贵州 铜仁 554300)
交通性脑积水是指病人脑膜炎、颅内手术、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治疗后,脑部脑脊液过剩现象严重,却不阻碍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的通畅,是以头痛、神经麻痹、尿失禁等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部疾病。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与腰大池-腹腔分流术进行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使神经功能恢复正常[1]。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本院以收治的交通性脑积水患者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0例交通性脑积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35例,年龄33~79岁,平均(56.09±6.29)岁,男女性患者分别19例、16例;实验组35例,年龄34~79岁,平均(56.62±6.33)岁,男女性患者分别18例、17例;两组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参照组: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实验组: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方法:取仰卧位,行全麻,选取分流管,明确腹部反麦氏点,腹腔通过C形套管针刺入,满意后,针芯拔出,腹腔端将分流管导入C形管退出,留置分流管置于自套管缺口处,精准将腹腔分流管达到30cm,手术毕。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一周[2]。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方法:取右侧卧位,按照患者情况选择局部或者全部麻醉取5mm切口作为穿刺点,穿刺达到4cm,流出脑脊液后针芯拔出,自患者腹部取切口,逐层切开,打开腹膜,分流管置入,腹侧切口内将分流管导入,将剩余分流管剪去,近处、远端的分流管及体外分流阀门连接,固定结扎,切口缝合,手术毕,术毕,抗生素注入,连续治疗一周。
对比分析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神经功能缺损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定表判定,0分代表无缺损,1~4分表示轻度,5~15分表示中度,16分以上表示重度,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愈好;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近端堵管、神经根痛[3]。
参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26±5.69)分,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38±5.16)分,t=8.1069,P=0.0000。
实验组相对比参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1.43%低于参照组的31.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
表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本研究以收治的交通脑积水患者作为样本,分别给予侧脑室、腰大池腹腔分流术,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比参照组优异,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参照组低,P<0.05。原因分析:(1)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作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临床效果并不显著,存在安全隐患,首先,置管深度需要精准把握,置管较浅可以改善患者脑积水后皮质问题,但引流却会阻塞;其次,侧脑室穿刺技术水平要求高,如果穿刺失误可损伤脑组织,引发颅内出血;同时穿刺本身即可引起颅内出血、血管损伤事件。(2)腰大池-腹腔分流术相对比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路径不同,不会损伤患者的脑神经,加之该手术分流路径短,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出血事件;操作简单,麻醉方式灵活,更为安全;分流管两端的位置均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压力小;分流管置管时,腰大池方位的分流管被固定,脑脊液按照机体生理流向运行,有效减少并发症事件。
综上所述,在交通性脑积水治疗期间应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比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临床效果更为显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