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蕊
日前,由国家卫健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主办的第二届金海湖·世界抗衰老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让健康绽放生命力”为主题,针对干细胞研究、衰老的奥秘、营养健康、康养社区等内容进行了研讨。其中,世界抗衰老生物医学会联席主席、德国预防与抗衰老协会主席贝恩特·克莱因讷·贡克教授的“有趣的毒物兴奋效应原理”演讲,提出了“危害我们健康的物质,也能够帮助我们延长寿命”这一颠覆性的理论,并详细阐述了毒物兴奋效应的七大原则。
毒物兴奋效应的概念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许多伤害我们的东西,也可对我们有益,这完全取决于剂量”。这一看似矛盾的解释在于有机体的复杂性。一台机器用久了就会磨损,但人的机体毕竟不只是一台机器。生物有机体具有一种重要的能力——对损害做出反应。包括酵母菌和人类,所有生物都有这种自我修复机制。更甚之,如果反复遭受损害,生物会产生特殊的保护和防御机制,这一机制不仅修复已产生的损伤,而且准备应对将来的损伤。从修复医学到预防医学,我们正在医疗领域实现这一转变,而长久以来每一个细胞都已在这样进行着。
16世纪的著名医生、现代药理学奠基人帕拉塞尔苏斯认为,“剂量产生毒物。”原则上,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当不断增加它的剂量,到某一时刻就会变得有害。这个理论适用于任何一种药物,当它们达到某一高剂量时都会变成毒物。在21世纪,毒物兴奋效应原则告诉我们,反之亦然,即低剂量的毒物也可以变成药物,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对身体来说,饥饿状态过长会有饿死的危险,身体也将不能承受。但根据毒物兴奋效应,如果不超过一定限度,损伤也有益处。即使是限制热量,也会在机体内引起毒物兴奋效应,激活去乙酰化酶,在细胞和DNA内修补损伤,让我们活得长久。
运动的确是健康的,这毫无疑问。首先,机体在运动时代谢活动会加剧,但这也意味着一个衰老因素——自由基释放的增加。这听起来不像能带来健康,但事实上运动对机体来说首先是巨大的负荷,通过毒物兴奋效应就可以解释这一矛盾。运动本身不是健康的,健康的是机体对运动的反应。面对运动产生的自由基,机体自身的抗氧化酶高速运转,这是典型的毒物兴奋效应的超代偿机制,其结果就是氧化应激持续减少。
取消晚餐是对机体进一步的压力刺激,因此完全符合毒物兴奋效应,是限制热量摄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间歇性断食形式,也为机体提供了调整自身激素分泌的机会。如果下午5时之后不进食,夜间就会出现轻微低血糖,这不仅有助于减肥,还刺激垂体清晨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人们不必担心因此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为一周放弃两次晚餐带来好处与连续不吃晚餐是一样的。
产生线粒体最好的方法是运动,其原理还是毒物兴奋效应。线粒体供给能量,运动的人以特殊的方式依赖线粒体。运动消耗能量,线粒体主要在身体活动时的肌肉细胞内高速运转,在高强度负荷下,在某一时刻终会达到极限。有过一次筋疲力尽感觉的人都知道结果,那就是肌肉酸痛,整个机体变得疲惫,能量耗尽。这为什么有益呢?因为机体对于负荷产生适应性的毒物兴奋效应。为避免以后发生这样的能量危机,机体努力产生新的线粒体,这样就使身体机能提高了。在脑部也是如此,因为除了肌细胞,脑细胞消耗能量最多,脑细胞完全以这种特殊方式从额外新增的线粒体中受益,所以身体运动的同时也在训练大脑。
红葡萄酒中的白黎芦醇、西兰花里的萝卜硫素、咖啡中的姜黄素等作为SIRT食物(编者注:这些食物通过激活身体中特定蛋白质的功能来运作,可影响身体燃烧脂肪和促进新陈代谢的能力)成了营养医学的新星,几乎没有比这些植物成分更健康的了。但大多数对健康有益的次生植物物质其实是毒物,多数情况下它们是植物为了抵抗真菌、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的侵害产生的防御物质,是植物世界里的化学“武器”。作为低剂量毒物,它们在机体内引起毒物兴奋效应,启动机体自身的抗氧化酶,捕捉自由基;去乙酰化酶被激活,进行细胞修复;端粒酶受到刺激,使端粒再生,有毒的物质再一次为我们带来了好处。
核能及其风险对许多人来说是可怕的,当然这里也要视辐射量而定。数十年来,在核电站工作的人们属于医学研究上最受重视的人群,因为人们一直担心在这些地方工作的人癌症发生率会增加。长年观察的结果却令人吃惊,核电站工作人员的癌症发生率没有更高,反而比一般人群更低,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同样的研究结果。适度的放射性辐射可引发机体的修复机制,现在作为辐射——毒物兴奋效应而被人们熟知。特别是通过端粒酶活动增加,使端粒分解减慢而保护敏感的DNA,这不仅预防癌症,也完全可以抵抗衰老。
(摘自《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