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小学生校服形制及沿革

2019-03-30 03:17张竞琼李荣
丝绸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校服

张竞琼 李荣

摘要:校服是为学生制定的一种专门性服装,从近代开始被命名,并随时代改变呈现出不同特征。文章以近代报刊、传世图像资料为依据,对晚清、民国初期、民国中后期三段时期的形制展开分析,其中晚清时期的男女学生校服以中式长袍马褂、袄裙或袄裤为主:民国初期的男女学生校服分别有长袍、学生装、童子军服、新式上袄下裙:民国中后期的男女学生校服流行学生装和改良旗袍。此外还从平等观念、学生标识、中西多元化、结构、执行度与多样化等方面讨论了学生校服的形制沿革。通过分析学生的校服形制,总结出近代学生校服呈现向西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中小学生;校服;形制;沿革;服装法令

中图分类号:TS941. 73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 2019) 12-0114-08

引用页码:121304

在近代,伴随着“西风东渐”潮流,服装品种纷繁复杂。“校服”作为服装类别之一,随学校的兴起而出现,成为一种具有特定学生标识的服装,它能直观地反映学生的着装面貌,对于研究校服的渊源具有借鉴意义。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可分为小学、中学、大学,本文只讨论中小学,基于近代史料文献,探析不同时间段学生校服的形制变化及特征。

1 学生校服概述

学生校服,是学校规定统一发放的学生服装,是一种区别于日常服装的独特服装类别,具有整齐划一、朴素、美观大方等特点。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校服最早是从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洋学堂的出现而开始。当时中国开设了很多学堂,学校发给学生统一的衣服、帽子、靴子,这可以说是中国学生校服的开始。这些校服开始时都是中国传统旧式形制,随着西方文化传人中国,西式教育出现,同时也带来了西式制服,学生校服形制总趋势表现为由中式传统服装向西式服装过渡,其形制逐渐变得丰富多样。

2 近代学生校服形制

近代中国包括清末和民国两段历史时期,古今交融、中西交融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包括校服在内的近代服装种类及其搭配呈现多样化状态。

2.1 清末时期(1840-1911)

清末的教育机构主要分官办的各类新式学堂、西方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及中国传统的私塾,各类学校性质不同,学生着装也存在差异。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初步规定了统一的学生服装样式、色彩、材质、配饰,为中国校装的发展奠定基础。

2.1.1男学生校服

清末男学生校服整体以中国传统服装为主,其服装类别可分为长袍马褂、短褂长裤和单穿长袍三种搭配。服装款式尺寸较大,衣身肥大,袖子宽阔。《广东百年图录》中广州府中学堂的学生统一着长袍马褂,戴官帽,如图l所示。《北洋官报》中宣化府官立中学堂学生则头戴西式军帽,短褂配长裤,脚着长靴,如图2所示。从清末男学生的装束看,此时的学生服装已经呈现出正式、统一的特点。

1907年,清政府颁布《文学堂冠服章程》[1],规定了中等以上各学堂学生的三种服式,分为礼服、讲堂服和操场服。礼服和讲堂服均为浅蓝色夏布长衫。综合上述男学生校服形制,由此看出中国男学生校服除了传统长袍(长衫)马褂外,还出现了少量的仿西式服、操场服。

2.1.2女学生校服

中国近代女校是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传教的产物,西方传教士于19世纪50、60年代在中国建立第一批女校,1907年全国教育体制学部兴办女学,正式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章程》,白此中国女性开始有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清末女子教育的學校大致为教会学校、私塾和新式学堂,学生校服的样式亦不同,分上袄下裤、上袄下裙、长袍三种形制。当时教会女子学校的学生着上袄下裤形制,上袄尺寸宽大,长至臀部,袖口宽阔,遮住手背,将人的身体包裹得十分严实(图3)。广东女子学堂的学生同样着上袄下裤形制,此袄相比前者,衣身、衣袖更为合体,窄袖口,袖长至手腕(图4)。上海女中学堂的学生着上袄下裙形制,上袄的衣领较高,衣身装饰减少,裙为“围系式”马面裙,长至脚背(图5)。双城府官立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着长袍形制,衣身较宽松,长至脚踝(图6)。

表l为清末时期部分学生校服形制统计情况。可见中小学堂的男学生着装样式主要有长袍马褂:短褂配长裤,或配戴西式礼帽。女学生的着装样式主要为上袄下裤、上袄下裙(马面裙)、长袍长裤,服装品种、款式相对固定。

2.2民国初期(1912-1929)

民国诞生,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服装就此转型,褒衣博带的宽袍大褂已然不能适应近代的生活状态。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服制草案》,规定国民着装的基本要求。又于同年9月颁布了《学校制服规程令》,对男、女学生制服的款式、颜色及材质做出规定:“男学生制服形式,与通用之操服同。女学生即以常服为制服。”[2]操服指训练时穿着的服装。

2.2.1男学生校服

民国建立后,中国的男学生校服呈现出中式与西式服装并存的特点。传统中式的长袍马褂继续穿用,同时在个别专业学校如军事训练学校中学生所穿的服装为西方军事训练服,服装衣身和袖子等开始逐渐合体,出现了西方服饰元素。《沪江年刊》中沪江大学初中部一年级学生着装形制为中式长袍马褂(图7)。

同时期还出现了穿学生装,戴西式帽子的学生装束。如《京师教育报》中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的学生着装样式(图8)。《昌平县志》有:“国立学堂的学生穿藏蓝色立领学生装制服,衣兜、衣襟用黄色金属纽扣。”[3]《大连市志·民俗志》又有:“学生按学校要求统一着装,穿洋服(中小学生为草绿色四兜立领制服)。”[4]这里的学生装制服、洋服便与此形制相似。

童子军服也是同时期非常流行的学生服装,其样式与西式军服相似。上着短衣,下着短裤,相比长袍而言更为简捷,更适用于学生进行课业活动。如《复旦年刊》中的童子军服(图9)。

综上,民国初期的男学生校服主要是长袍马褂、学生装制服、西式童子军服或军事训练服三种类型,相比清末学生校服,除中式长袍马褂外,其他品种皆效仿西式服装。

2.2.2女学生校服

1912年《学校制服规程令》中对女学生校服的基本规定是以常服为制服,此时的常服即传统的袄裤或袄裙。袄裤装形制如《中华妇女界》中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着装(图10)。

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开始流行简朴、素雅的中式衫袄与半身裙的组合,被称为“文明新装”,最先是由留洋和教会学校的女学生穿着,成为当时新女性的标志。《天津通志·民俗志》有:“五四运动以后,兴起了一种‘学派儿装束,即大襟元宝禊的肥袖短袄配以黑绸长裙、高筒袜、偏扣布鞋。”[5]这里所说的“学派儿”装束,便是“文明新装”。《图画时报》中北京慕贞女校初中毕业生着浅色中式袄衫配深色裙(图11)。

民国初期女童子军的着装形制为短上衣配半身裙,系腰带,如《风藻》中圣玛利亚女校学生的童子军服(图12)。此时裙身的长度均较之清末短,给予脚部的行动束缚少,脚部活动空间更大,更加便捷。

表2为民国初期部分学生校服形制统计情况。可见男学生的校服形制有长袍(衫)、学生装、童子军服。女学生的校服形制除了沿用清末的上袄下裤、上袄下裙(马面裙)、长袍外,出现了中式衫袄配半身裙(无马面)的“文明新装”样式,被广泛采用。

2.3民国中后期(1930-1949)

1929年2月1日,民国教育部颁布了《学生制服规程》,对全国各校男女学生制服做出更为详尽的规定,如《惠阳教育季报》和《江西省政府公报》中的形制图样(图13、图14)。初等小学的男生制服样式如图13 (a),中等小学男生制服样式如图13 (b),女生制服样式如图13 (c);高级小学及高中等以上学校女学生制服样式如图13 (d)。

2.3.1男学生校服

民国中后期,童子军服、学生装是较为流行的服装品种。如《南洋模范中小学年刊》中小学生着装形制为:上着翻折领、对襟、装袖短上衣,四个带盖贴袋对称分布于前胸和下摆,圆纽系结,衣身和袖子均合体,衣长至臀部:下着长裤,长至脚踝,款式较合体(图15)。《光华年刊》中光华大学初中部童子军所穿的军服形制为:翻领、对襟、装袖、纽扣系结、袖口加克夫、带盖贴袋(图16)。《湖北教育厅公报》有:“没有统一服装的学校,以童子军制服代替学校制服。”[6]可见童子军服在学生校服中的广泛应用。

2.3.2女学生校服

从《学生制服规程》中可知,女学生制服分一体式和两段式两种,一体式即旗袍,此时的旗袍相比民国初期,衣身有所收紧,讲求贴身适体(图17、图18)。两段式即上袄下裙,其与规程中的高级小学及以上学校的女学生制服较为相似,均是两段式,只是袄的大襟与规程中的偏襟有所不同,半身裙则形制相同。

表3是民国中后期部分学生校服形制统计情况。总的来说,民国中后期的男女学生校服形制相比清末、民初,西化、多样化的形制特征愈加鲜明。

3 近代学生校服的形制沿革

通过解析清末、民国初期、民国中后期三段历史时期中学生校服的形制,得知近代学生校服形制处于动态发展中。清末时期的服装形制基本是中国古代“深衣制”与“衣裳制”的延续:民国初期的学生服装出现了学生装、童子军服。民国中后期的学生着装除保留传统的长袍外,增加了童子军服和学生装,出现中西合璧的改良旗袍。总的来看,校服形制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及其变化规律。

3.1 平等观念

随着教育思想的改革推进,学生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其社会地位也在发生变化。在辛亥革命之前,学校形式多是私塾,是有地位、有身份家庭中的男孩子才能上的学校,贫苦家庭的孩子只能接受家庭教育,受教育的内容存在差异化。蔡元培认为“教育是专门的事业,不是人人能担任的”,即接受教育还是要到专门的教育场所,家庭教育显然不像私塾专业。辛亥革命之后兴办新式学堂,在新文化运动“人人平等”的号召下,社会平等观念明显加强,在本文中表现为不分家室背景、不分性别。不分家室背景,即不论富贵子弟、贫民孩子均享受同等教育。不分性别,即男女学生虽有性别差异,但都有各自特定的制服,享受平等的制服拥有权。蔡元培先生素来讲求“男女平等,在北大率先兼收女学生”[7],倡导男女平等、人人平等。《学生制服规程》所规定的男女学生不同的制服样式及近代报刊所刊登的男女学生着装均体现出平等观念,这表明在平等意识下,社会贫富之差、男女之别等因素的差异化被逐渐消除。

3.2学生标识

校服是学生的专用服装,体现出学生的精神面貌。穿学生装“让人家一看就认得出是学生,最能表现出学生精神”[8]。清末时期学生着中式长袍马褂、袄裤、袄裙,其形制与社会人群着装相像,掩盖了其作为学生的标识性特征。民国初期服制改革,学生不但具有统一的校服,而且还佩戴相关的帽子、胸章、领章等配饰,打造出专属学生的衣着形象;且出现了学生装、童子军服,“文明新装”等融入西式服装元素的新形制。张竞生眼中的学生校服“质料精美,做得整齐,穿的讲究”[9],是一种极其悦目而实用的服装。《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有“对于男女学生制服,须划一整齐,而肃观瞻”[10],指出学生制服的特点。民国中后期学生校服主要是学生装和改良旗袍,从圣玛利亚女校、中西女塾等女校学生穿着的改良旗袍看,形制、色彩与衣料完全一致,说明是统一制作、统一发放穿用的,更加证明了其作为校服的性质。总之,随着形制改革,学生校服的身份标识越来越强。

3.3中西交融

近代学生校服形制总体呈现出由中至西、中西交融的多元化特征,分别体现在品类、样式等方面。品类上:清末校服为中式的长袍马褂、袄裤、袄裙:民初增加了学生装、童子军服,逐渐融入西式服装品种,呈现中西服装并存的特点:民国中后期主要是学生装及改良旗袍,从传统的中式服装向西式服装转变。样式上:在传统的“深衣制”“衣裳制”基础上加入西式服装元素,如女学生校服中出现的“文明新装”,其形制属于中国传统“衣裳制”的兩段式,但又进行了改革,表现为上袄一般款式较短,装饰元素较少,袖子可宽可窄;裙子没有马面,改中式的“围系式”穿着方式为西式的“穿套式”,是一款中西合璧的搭配方式。

3.4结构

学生校服经历了从中国传统“十字型”平面结构到西方立体化服装结构的转变。清末时期的长袍马褂属于传统的“十字型”平面结构,至民国初期的学生装、童子军服则摆脱了这种结构而去仿制西式军服,融入了西式服装的装袖、省道等元素,平面裁片经分割后拼接的服装呈现立体化。民国中后期的改良旗袍由中式款式加西式结构组合而成-20世纪20年代的旗袍造型呈宽松的“H”型,胸腰臀基本在一条直线上,而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胸腰臀部造型由“H”型逐渐演变为凸显女性曲线的“S”型,腰部明显收紧,衣身长度也缩短,形制更加贴合人体结构,这得益于西方省道技术的运用。从近代报刊《风藻》和《墨梯》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圣玛利亚女校、中西女塾等女校学生穿着改良旗袍,其形制在腰身、袖身及其衣身长度方面发生明显变化。

3.5执行度与多样化

在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制服样式之前,尤其是清末时期,学生基本没有特定的统一制服,多以常服代替,且千篇一律。直到1929年,《学生制服规程》统一规定了全国各年级学生的校服形制,在当时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下,执行力度并不高,具体实施到地方学校时,其形制会有一些微小变化。如南洋模范中小学的学生着装与《学生制服规程》中规定的中等小学男生制服形制相似,只是领子为翻折领,口袋有四个,裤子为长裤。光华大学初中部童子军所穿的童子军服形制与政府统一规定的中等小学男学生的冬季制服形制相近,不同的是其领型为翻领,袖口加克夫,贴袋的位置不同。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环境进行改良学生制服,从某方面来看,能体现出学校的不同特色,展示学生制服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制服的发展。

4结语

从清末到民国,男学生的校服经历了从中式长袍马褂到民国初期的长袍、学生装、童子军服,再到民国中后期的童子军服、改良学生装。女学生校服经历了从中式长袍、袄裙、袄裤到改良的袄裙、童子军服,再到改良旗袍。校服形制的变革使其更加简捷、适体、多样化,迎合学生活泼好动的人群特征。在心理上,实现男女平等观念,去除封建等级思想。在精神上,体现出学生朝气蓬勃的一面,具有学生独特的身份标识。中国校服在近代时期总体上呈现为向西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佚名.文学堂冠服章程[N].四川教育官报,1908-01(1).

Anon. Clothing regulations of literature sc,hool[ N]. SichuanEducation Official Newspaper, 1908-01(1).

[2]佚名.学校制服规程令[N].教育杂志,1912-09-03(7).Anon. School uniform regulations[ N]. Education Magazine,1912-09-03(7).

[3]昌平县志编纂委员会.昌平县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978.

Changping County Local Records Compilation Commuittee.Changping County Local Records [ Ml.

Beijing: BeijingPress, 2007:978.

[4]大连市史志办公室.大连市志·民俗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41.

Dalian Historical Local Records Office. Dalian Local Records.Folk Custom[ M]. Beijing: Local History Press, 2004: 41.

[5]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天津通志·民俗志[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4.

Tianjin Local Records Compilation Committee. Annals ofTianjin. Folk Custom [M]. Tianjin: Tianjin Academy of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6: 14.

[6]黄建中.湖北省教育厅训令[N].湖北教育厅公报,1930-10-18 (13).

HUANG Jianzhong. Huhei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instruction[ N]. Bulletin of Hubei Education Department,1930-10-18 (13).

[7]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N].宇宙风,1938 -01-01(56).

CAI Yuanpei. My experience in education[N]. Yuzhoufeng,1938-01-01( 56).

[8]王晋卿.提倡穿学生装[N].学生生活,1940-03-15(6).

WANG Jingqing. Advocated wearing student uniforms[N].Student life, 1940-03-15(6).

[9]张竞生.美的人生观[M].北京:北新书局,1925: 22.

ZHANG Jingsheng. Beautiful Oudook on Life[ M]. Beijing:Beixin Book Corupany, 1925: 22.

[10]佚名.教育局通令划一学生制服[N].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2-09-20(404).

Anon. Education bureau orders uniform student uniforms[N]. Guangzhou Municipal Government Municipal Gazette,1932-09-20(404).

收稿日期:2018-10-20;修回日期:2019-10-31

基金項目:江南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19JDZD05)

作者简介:张竞琼( 1965—),男,教授,主要从事近代服装史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校服
一心只为奔“钱”途黑手竟伸向校服
我的校服我做主
锐角
中国校服百年变迁史
记忆深处的校服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