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
【摘要】本文对高中语文诗歌阅读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善阅读课教学现状的有效策略,期望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多元阅读思维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 阅读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85-02
1.高中语文诗歌阅读课的教学现状分析
1.1文本意境审美缺失
高中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古诗阅读教学中一直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占用大部分课堂时间向学生讲解文本的字词含义,很少开展师生对话、生本对话,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机械地理解诗歌含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独立思维受到了限制,教师虽然能够实现古诗阅读课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但是却无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导致学生难以深入领会文本的意境之美,体会不到诗歌的文学艺术魅力,易产生学习疲劳感。
1.2文本解读僵化单一
在诗歌阅读课教学中,文本解读是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诗歌时,只是向学生讲解一些名家对文本的解读,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思维受到限制。同时,教师不重视学生多元解读能力培养,没有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而是一味地遵从教学参考书上的解读,这与古诗本身的多义性、开放性相背离,易导致学生形成思维惰性,不愿主动思考诗歌蕴藏的丰富涵义。
1.3阅读教学方式固化
诗歌拥有强烈的文学作品美感,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歌有着不尽相同的解读,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阅读教学中不断注入新活力,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但是,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只是固守于特定教学模式,一般都从介绍创作背景入手,让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固定学生的思维在某一特定情境下,从而限制了学生对诗歌的不同解读。此外,以创作背景为切入点进行诗歌阅读教学,容易将语文教学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让学生着重于理解诗歌所表达的爱国情怀以及高尚道德品质,忽视了诗歌对学生审美情趣的陶冶作用。
2.高中语文诗歌阅读课的教学策略
2.1指导诵读,体验美感
诵读体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在诗歌阅读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让学生沉浸在诗歌营造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感。诗歌文本的解读需要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形成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让文字、情感和声音相互交融渗透,进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感悟诗歌作品魅力。如,在教学李商隐的《锦瑟》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带有情感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弦外之音”。当读到“锦瑟无端五十弦”中的“无端”时,教师要让学生加重音调,赋予“无端”几许幽怨之情。当读到“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两个“一”时,要突出抑扬顿挫,展现作者对年华的思念、怅惘之情。又如,在教学《关雎》时,教师要用指导学生诵读出节奏美,体会作者运用重复与对比创作诗歌所展现的文本韵律感,渲染君子对姑娘的苦苦追求,传达出美好的情意。通过指导学生诵读诗歌,可以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2多元对话,解读文本
在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形成多元对话。在师生对话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层次解读文本,组织学生对文本蕴藏的含义开展探索性对话,主动建构文本意义,进而由师生对话过渡到生本对话,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如,在教学白居易《琵琶行》时,学生不易理解作者的语言修辞习惯,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对话、生本对话,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浔阳送别的图片或动画视频,将学生快速带入到文本营造的情境中。而后,教师再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营造了一幅什么样的送客图景?”此时,学生已经融入到多媒体营造的情境中,体会到了文本的情感传达,纷纷回答:“哀伤、无奈、静默……”。教师接着问:“作者与友人听到了什么?作者对琵琶曲是怎样描述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回答:“哀婉”,有的学生回答:“优美”,还有的学生回答:“铿锵有力”。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回答武断地进行评判,而是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对话,说出自己的理解,而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领会文本。
2.3多样教学,加深理解
2.3.1对比法阅读教学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发现类似文本的细微差别之处,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断扩充诗歌知识。如,在教学杜甫《登高》时,学生在初读这首诗时将其理解为悲秋,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这首古诗的含义,教师可将其他描写登高和写秋的诗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分析杜甫这首歌与其他诗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登高后的慷慨悲壮之情。又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引入《沁园春·雪》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两首诗中的不同情感,丰富学生的解读视角。
2.3.2质疑法阅读教学
在诗歌阅读中,教师可采用质疑、解答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内涵的主动探索,鼓励学生得出多维答案。教师要对学生思维进行启发,着重于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疑问的方法。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诗文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有的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诗文这一句与现代汉语在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上的语法逻辑关系不相符?”此时,教师可抓住这一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可顺势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写?”通过让学生亲自试写诗文,让学生明白诗歌语言在表现形式上的艺术差别,进而深入理解作者所作诗句的精妙之处。
2.3.3合作探究法阅读教学
合作探究是新课改背景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多维思考能力,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意蕴,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体。如,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中,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向学习小组提出问题:“词论家称赞李清照的连叠七字是卓绝千古,为什么?”教师可让学习小组利用课下时间到网络上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解读七个叠字,而后再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将小组探究的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诗歌阅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教师要采用诵读指导、多元对话和多样阅读方法,构建起高效阅读课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探寻诗歌的涵义,体验诗歌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全面提升古诗的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柯婧琼.深度学習理论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7.
[2]刘悦.多元解读视角下的高中诗歌阅读教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
[3]郭成金.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